李玫瑾曾說:「孩子3歲前再難也要自己養。」
為什麼孩子3歲前這麼重要?因為嬰幼兒智力在3歲前還未定型,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它的神經元連接較活躍,研究發現孩子2歲時大腦發育接近成人大腦體積的80%。
等錯過黃金發育期,大腦發育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聰明的父母會選擇在寶寶0-3歲發育關鍵期,在4大能力上狠下功夫,比如使勁抓寶寶認知、語言、學習、社交等能力,盡可能提供多元化的刺激環境,讓寶寶智力實現質的飛躍。
其實現在的父母心里是明白早教的重要性的,但礙于自己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只能花大價錢去外面的早教班,到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再好的早教班都不如父母的陪伴重要,最好的早教一定是立足科學的早教內容和父母的親子參與和督促。
父母在家如何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發育?
大部分寶寶在1歲左右開始學說話,很多父母認為這時候再教也不遲,但其實早教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了,父母可通過每日聊天對話,不停重復詞語,一遍遍給孩子讀故事等方式把詞匯「灌耳音」似的儲存在寶寶大腦里。
等到有一天他開口說話時詞匯就會源源不斷迸發出來。有些孩子說話慢,說話晚,父母覺得是還沒到時候,其實是沒有抓好語言發育關鍵期,當你的早教刺激足夠多,當孩子的大腦捕捉到這些聲音時,布羅卡區就會變得活躍起來。
別以為他聽不懂,其實小寶寶都能懂。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聊天,每天吃飯穿衣時跟他講講發生的事;比如可以每天給她讀一讀兒歌;比如每天重復講一個故事,比如聽一聽英語兒歌或者詞匯。
3歲前是寶寶學習外語的黃金期,如果父母不會說,可以借助專業工具和繪本,讓孩子多聽多看,為孩子將來說外語打基礎。
無論是早教班還是金牌育兒師,大多會借助玩具發展孩子的潛能,現在的嬰幼兒玩具樣式繁多,功能齊全,如果利用好了會讓孩子的各種能力得到極大發展。
但父母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玩具要分齡,在給孩子選擇玩具時要注重「分階段、看功能、看成分」等。
0-6歲的寶寶可以選擇:撥浪鼓、床鈴、啃咬玩具、彩色氣球、黑白、彩色卡等玩具,或者是一些可以抓握的玩具,不僅可以讓寶寶聽聲音辨別方向,注重訓練孩子聽覺、觸覺等能力,也可以通過啃咬緩解寶寶出牙不適合,但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7-12個月的寶寶可以選擇六面鼓、疊疊樂、學爬玩具、布書等,鍛煉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和聽力。
1-2歲孩子可以選擇切切樂、拼圖、過家家玩具、早教故事機、畫筆等。
2-3歲可以選擇畫板、平衡車、磁力片、大塊積木等。
不同階段玩具的選擇其實遵循了孩子能力發育的要求。比如可以抓、握、捏、敲、打、擺的玩具鍛煉寶寶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精細動作發育。比如可以騎、推、跳等的玩具鍛煉寶寶腿部力量和身體平衡性和協調性。比如可以啃、咬、聽的玩具鍛煉孩子味覺、牙齒靈敏性和聽覺發育。
繪本是早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小寶寶早期從黑白卡,彩色卡開始,過渡到布書,彩色繪本,感知豐富多彩的顏色變化,不僅可以加強認知,培養審美,刺激視覺發育,還能促進寶寶神經元突觸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感知力和智力發育。
但是不同階段對繪本要求也不同,比如1歲內寶寶喜歡色彩鮮艷,圖案大一些的繪本,且文字是疊詞且字少的居多。1-2歲喜歡很簡單故事情節的繪本,但需要有豐富的圖畫去輔助,講故事要多重復。2-3歲時寶寶語言能力進一步發育,可以選擇認知類繪本和故事情節稍復雜一些的行為引導類繪本。
所以如果孩子3歲前你想讓他大腦發育更聰明,可以多做上述三件事,但有的父母很擔憂,自己平時根本沒時間去選擇繪本、玩具和提升語言能力怎麼辦?其實平時要多陪伴,從上述3個方面去重點落實。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