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一中統特務臨刑之前,突然開口,他不是有罪之人而是有功之人,并直言陳賡能證明其身份。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積極投入復蘇工作。
為了找出隱匿在人群中的國民黨特務,我黨于1951年發起了全國性的特務抓捕糾察行動。
在此期間,我黨收到了一封來自人民的舉報信,稱有一位在南京靠賣煙營生的老頭,是隱藏極深的國民黨特務。
接到舉報后,我黨迅速派出人員前往捉拿。
經過調查核實,這個人叫楊登瀛,不料在庭審即將開始前,他突然說出驚人話語,他非有罪而是有功。
1951年,當消息傳到日理萬機的陳賡大將耳中的時候,陳賡將軍在百忙之中立刻作出回應。
為他證明了確是有功之人的事實,隨著這個插曲的落幕,楊登瀛傳奇的「雙面人」生涯才得以揭示于世。
楊登瀛,原名叫鮑君甫,廣東人。
與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一樣,是一個思想進步的人,之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在那里他學習了先進的文化知識。
雖身處異國,但他從未忘記自己正在飽受戰難的祖國,而是懷著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的心態,努力汲取知識好回國效力。
這段經歷使他深刻理解了日本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也為他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基礎。
1919年26歲的楊登瀛已經回到祖國,由于他性格外向大方,與租界的巡捕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因此很快就在上海的社交圈中嶄露頭角。
之后「五四運動」爆發,他更是積極參與其中,表現突出。
1924年他加入國民黨,在他看來,這一身份可以作為一個契機,更好地開展他心中的救國行動。
1925年,機緣巧合下他結識了同鄉青幫人員楊劍虹,兩人一見如故,感情甚篤,也是這段友誼為他之后進入調查科提供了條件。
1928年,由于中統的前身黨務調查科剛剛建立,既缺乏特務工作經驗,又缺乏得力骨干,管理人員極為發愁,楊劍虹受邀為國民黨效力,并就任調查科采訪股股長一職。
之后為了迅速選出上海機關的負責人,楊劍虹想到了交際廣泛、行事機敏的昔日摯友楊登瀛。
他決定聯系楊登瀛,讓其一起為調查科的建立出謀劃策。
通過不懈的努力,楊登瀛在上海逐漸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成功站穩了腳跟,成為楊劍虹的心腹,并受到了國民黨高層的熱情邀請。
楊登瀛完全可以借助這個機會,搖身一變國民黨的高級軍官,但他并未立即答應,因為他心向共產黨,并不想參與任何與反共有關的活動。
不僅如此,他還如實地向我黨人士陳養山,講述了國民黨準備建立偵察機構的情況,為我黨立下大功。
楊登瀛是在1925年結識的共產黨人陳養山,之后陳養山成為楊登瀛的日語學生,同時也是他的好友。
他深知楊登瀛有著出色的能力,熱切地希望他能加入組織。
因此,1928年他立即向周總理等核心領導上報了楊登瀛的情況,建議與其建立合作關系。
而此時,周總理正愁于如何打入國軍內部,獲得情報,陳養山的匯報為周總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于是,周總理立即安排陳賡與楊登瀛在黃浦江面談,希望楊登瀛能夠打入國軍內部,為我軍在斗爭中搜集情報。
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適當放出一些「誘餌」,來換取國民黨的信任,因此,這次會面也算是確定了其作為雙面間諜的身份。
另一邊楊登瀛決定接受楊劍虹的邀請,為黨在國軍內部開展情報工作奠定了基礎。
這次面談往后,陳賡與楊登瀛始終保持著單線溝通,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楊登瀛與陳賡之間,便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表面國民黨特務,背后卻是雙面間諜,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為我黨屢建奇功。
為了在國民黨內增加政治資本,讓楊登瀛受到國民黨的重視,陳賡獲得了中央的批示,將刊物和黨的活動情報提供給楊登瀛。
此外,他還被允許特批一筆經費,用于與國民黨高層人士聯絡感情。
此后,楊登瀛在「查處異黨」的工作中表現出色,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在他的配合下,調查科每次行動都有所收獲,有時甚至還能「查獲」到一些絕密級的材料。
同時因為楊登瀛本人社交能力也很強,很懂得如何討上級喜歡,一時間,楊登瀛在國民黨內部聲譽日隆,成為一名大人物。
許多人將其描述為一名風流的「花花公子」,而他也借著混跡十里洋場的貴公子形象偽裝自己。
1928年,楊劍虹因涉嫌貪污畏罪自盡,楊登瀛自然迎來了一個絕佳的「上位」機會。
由于他在一系列行動中的功勞和同事們的舉薦,1930年蔣介石任命他為駐滬特派員。
這個職位的分量意味著楊登瀛,已經成功[插·入]了敵人心臟。
為了使這把利劍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陳賡開始指示楊登瀛進行更多任務。
憑借著權力和地位,楊登瀛基本上可以應付得來,這些組織交給他的任務。
楊登瀛先是幫助我黨更多的臥底順利潛伏,讓我們在敵人的各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內線。
還通過自己的渠道為我軍購買武器和重要物資,當時敵軍內部很混亂,不少軍官都在進行走私活動,楊登瀛利用這一點掩護完成了任務。
接著,他尋找機會和我軍的地下黨組織,一起營救被捕人員并傳遞被捕人員,是否叛變等消息,是名副其實的叛軍「克星」。
在雙面間諜的生涯中,他更是成功營救了周總理。
1930年,一位名叫黃第洪的學生從蘇聯返回中國,他曾經在黃埔軍校學習,并加入了我黨,一直與周總理保持著聯系。
在回國前,他向周總理表示自己希望去蘇區工作。
殊不知,另一邊他已經向國民黨寫去了叛變探路信,他在信中透露最近周總理準備會見他的信息。
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之后,打算利用機會抓住周總理,將此事派給徐恩曾負責。
徐恩曾派楊登瀛前去接頭,楊登瀛獲悉黃第洪叛變的信息后,迅速聯系我黨同志劉鼎并傳遞了情報。
這一情報被中央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防范,避免了危局的發生。
在此之前, 楊登瀛還營救過中共中央委員任弼時、關向應等同志的性命。
所以,楊登瀛他是名副其實的「民國一代名諜」,他在隱蔽戰爭中做出的貢獻不會被遺忘,他是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的人。
所有的革命成功都是伴隨著危機的,楊登瀛的「雙面間諜」之路也不例外。
1931年,因著顧順章被捕叛變, 楊登瀛的身份也隨之暴露,他隨即被國民黨關進監獄。
自進入監獄以來,不論敵人對他如何用刑,或是以利益相誘,楊登瀛始終死守住了自己的信仰,未供出關于我黨的任何情報。
由于未抓到任何把柄, 再加上時任國民黨組織部副部長的張道藩疏通,1934年楊登瀛被保釋出獄,但此時楊登瀛已經與黨失去了聯系。
沒想到,時隔多年后,陰差陽錯下,楊登瀛被民眾舉檢入獄。
1951年,站在審判台上,楊登瀛坦誠了自己為我黨所做的工作,并要求陳賡作證。
南京人民法院對此非常重視,特意致信陳賡以證明楊登瀛的陳述,陳賡回復信件,確實證實了楊登瀛的說法。
于是,基于楊登瀛的歷史貢獻和配合態度,誤會得以解除。
之后的楊登瀛,舉家搬到隨園,與家人過著深居簡出的普通人生活,當地居民只知道他的名字,幾年前從玄武門附近的大樹根搬過來,但對于他的具體情況和身世并不了解。
他的生活也回到了之前,依靠賣香煙和茶水為生,即使生活得十分艱苦,楊登瀛也從未以之前的革命貢獻向組織謀取私利。
但黨和中央并沒有遺忘他,1956年南京軍區專門派人將他送去北京參觀,曾經的好友陳養山,一起作戰過的陳賡等人一起接待了他。
楊登瀛非常高興,買了新衣服,參觀了名勝古跡,還在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假牙,在專人的陪同下在北京待了三個星期。
陳賡等人也幫他向南京政府申請了,每個月補貼其100元的生活費。
之后,陳賡和陳養山還專門到南京探望他,給他置辦了不少的傢俱。總之陳賡只要到南京都會到楊登瀛家看望他, 并對其生活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
1969年,楊登瀛因病去世,享年76歲,臨終前,他還在不斷告訴自己的家人,自己不是特務,不是叛徒……周總理知道他的身份。
楊登瀛去世后,中央有關領導囑咐要好好關照他的家人。
周總理也曾在與羅青長談話時,特別提到楊登瀛的名字,并強調一定不能忘記對黨有貢獻的人。
像楊登瀛這樣的人,抗戰時期不少,他們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隱蔽戰線工作的特殊性質,使得他們的故事往往鮮為人知,但是我們應該銘記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參考文獻:CCTV-7國防軍事頻道《第二戰場》20200413紅色特工密檔.楊登瀛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