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是念舊情啊——川端康成
小月翻曬冬季衣物,發現柜子里居然還一床破舊不堪的棉被。氣呼呼地說把它丟掉!
阿丁撿起被扔在地上的舊棉被,憐惜地拍了拍上面的土,又輕輕地放了下來。
同時說:「這是我十幾年前出去打工的時候,我媽給我帶的。丟掉多可惜,還可以做被墊。」
「現在都不流行蓋棉被了!」小月說的也并非無道理。
阿丁妥協了:「舊是舊了點,你要扔就扔了吧!」
說完,就扛起鋤頭去地里挖土豆了。
小月也明白了這床棉被陪伴了阿丁走過的那些歲月,阿丁不舍得扔,自然她也會去尊重阿丁。
小月把舊棉被拿到彈棉被的地方,又加了些棉花,讓人彈了一床新棉被。
如此一條跟著阿丁走南闖北的舊棉被,又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將繼續溫暖阿丁和小月。
一如從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的生活。
話說回來,現在早已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哪,
通常不把一個物件的利用價值用干榨凈,不舍得丟棄的人,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
注重享樂的90后,居然還有如阿丁這樣惜物、念舊的人。
阿丁不止一次展現出他的惜物美德。
他曾將外婆的舊電視妙改成魚缸,再次發揮其價值。
也曾將一個老舊的柜子,又打磨翻新出一個煥然一新的柜子。
《朱子家訓》里說: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就是告誡后人要惜物,要節儉。
如今萬物豐饒,大家反而少了敬畏和惜物的心思。
柜子里買回來一次都沒穿過的衣服,堆在角落里落灰的鞋子,束之高閣的相機,沉睡在抽屜里的手表,架子上塑料薄膜都沒撕開的書籍,閣樓上一箱箱的兒童玩具……
很多物件給我們的欣喜,都止步于拿到的那一刻,之后它們的生命就慢慢熄火,也逐漸被我們遺忘了。
所以前幾年刮起了「斷舍離」之風。
又有多少人能不被商家的營銷語洗腦,不被虛榮心所裹挾,盲目消費,真正做到如阿丁這樣的清醒自知。
舊棉被不舍得丟,除了還沒有完全物盡其用,還有個原因,就是那是媽媽給他做的。
阿丁一個外出打工的日子,白天忙碌了一天,有勞累甚至有委屈,到了夜里,躺在床上,身上是媽媽的味道,媽媽的愛,也能撫慰一個人在外打拼的孤獨。
川端康成的《古都》里有一句話:做人,最重要的是念舊情啊。
往往念舊的人有感恩的心,念舊的人比較講道義,念舊的人較能惜福,念舊的人懂得惜情。
如韓信的一飯之恩,功成重金以報;清素禪師的一果之賜,而以心法相授,這些都是「滴水之恩,涌泉以報」,有報恩之心的人,都是念舊之人。
工作能常常更新,新買的物品也可以送人,但是舊的東西失去了,說什麼都不易再回來。
舊的衣物有紀念的價值,所以要保留;
舊的東西有感情、有歷史,所以要愛惜、要保護。
如老朋友,能彼此親如手足;
如老夫老妻,能相互扶持;
念舊的人更像菩薩,心中有愛,世間萬物皆有光亮。
像阿丁和小月這樣,不物質,不迎合,卻內心充盈、愉悅,治愈著多少困宥于都市物質的男男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