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董宇輝博學多才、情緒穩定、情商極高,是很多家長心目理想孩子的樣子,被千萬人喜愛。他來自比較偏遠、落后的農村,之所以能成為現在落落大方的樣子,和他的家庭教育、工作經歷、閱讀廣度密不可分。
他經常在直播間談到家庭教育的問題,讓很多人都深受啟發。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比如,他談到在當老師的時候,給家長開家長會,從來不會談成績,而是提醒家長重點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我感受到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里,藏著孩子高中后的模樣
到了高中以后,孩子普遍存在叛逆的情況,不愿意和父母溝通,這是因為父母沒有和孩子形成高度的精神共鳴。
只有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和他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他,他才感覺到父母理解他、懂他,是和他站在同一個戰壕里,才會愿意和父母交流。
不要等問題出現了,再去挽回親子感情,那會花更多功夫,效果還不一定好!而是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注重建立共情,讓他形成思維定勢,一直如此,不致于搖擺不定。
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壞習慣會讓孩子付出代價。
開始培養習慣會很難,孩子可能不理解,做不到位,會痛苦,但是長痛不如短痛,忍一時風平浪靜。
比如讓孩子專注學習,孩子可能邊學邊玩,就要跟孩子講專注的好處、應該怎麼做才能專注。當孩子嘗到專注的甜頭了,學到真本領了,節省出更多玩的自由時間了,常常被鼓勵和表揚了,就會自覺專注起來。
習慣就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小學左右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不要錯過。
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如果孩子對世界充滿感知力,對身邊的一切都很好奇的時候,他就喜歡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新的東西,循環往復地探索下去。
董宇輝就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在路上看到一個地名,會拿出手機搜索,搜到含義,還搜到了相關的故事,聯想到了很多內容。怪不得知識總是那麼豐富,就是好奇帶動閱讀的結果。
他之所以好奇心這麼重,是因為他小時候,父親做得特別好。當他有疑問的時候,父親愿意給他解釋。他的提問總是得到回應,就有勇氣問第二個問題,接二連三的不斷發展下去。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是十萬個為什麼,在長大后卻提不出問題了,就是被打擊的結果。
所以,一定不能忽視好奇心的培養。
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可以借助書來實現。比如很多科普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范圍,就去看書提高認知。
這類書有很多,比如《好奇號》雜志。董宇輝當時也介紹過,他的同事們推薦的頻率更高。我就是從他們那里了解到這套雜志,感覺不錯。孩子6歲以后,我覺得他能讀了,也定了一套。雜志到手后,感覺真的如他們所說很優質。
每個月都會收到3本書,上一期剛好看完,新一期就來了,銜接得很好。孩子每個月都充滿新鮮感,期待著雜志的到來,來了就如饑似渴地看。看雜志的好處就是閱讀饑餓感,能更好保持閱讀熱情。
3本書內容相輔相成,讓孩子閱讀面很廣、很全面,不會偏頗。
一本是X星球,講科學、技術、自然。一本是Y世界,講歷史、文化、文學。一本是中英雙語兒童讀物,擴大孩子的英文閱讀量,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事情。
內容非常新,讓孩子了解最新的動態,不會和世界脫節。這也是當前特別受關注的一方面,孩子的考試題都會與時俱進,閱讀內容自然要跟上。
比如AI能區分糖和鹽嗎?我們局限的認知是不能!AI不能品嘗滋味,光看性狀怎麼能區分呢?
但是現在已經實現了,科學家發明了人工智能程序,只要輸入照片,它就能區分糖和鹽,還能計算混合比例,比人眼還準確。
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啊!孩子一定會嘆為觀止。
內容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使孩子閱讀興趣大增。
比如孩子普遍愛吃面包,面包是怎麼來的,還有哪些類型的面包,都是孩子好奇的問題。雜志就迎合孩子的需求給出了很好的解答。
法棍的發明,居然是因為禁止面包師在凌晨4點前開始工作。為了能利用有限的工作時間做出早上吃的面包,就發明了發酵、烘焙時間短的法棍,內軟外脆,味道還不錯。
現在比較受熱捧的貝果,也有歷史淵源。維也納被奧斯曼帝國包圍,波蘭國王率領軍隊助戰,擊敗了奧斯曼帝國。一位維也納的面包師為了感謝波蘭國王,就做了像馬蹬一樣的硬皮面包卷。馬蹬的德語是「beugal」,就是貝果。
聽起來真的很有意思,這樣的內容,哪個孩子不愛看呢!
圖文并茂,圖多字少,適合孩子閱讀。
孩子理解力有限,就喜歡看圖,心理上就產生了難度降低的感覺。這套雜志一看就是賞心悅目,不管是真實圖片還是繪制的圖片,都非常清晰,又大細節又豐富,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理解,讀起來很輕松,很愉悅。
即使雙語讀物,有了圖片、生詞解讀的幫助,孩子也能輕松駕馭。
這麼好的書,我不能獨享,所以很推薦孩子們看。我感覺特別適合小學以上的孩子,如果家有小學生,一定一套,價格也不貴,讓孩子每個月都能收獲驚喜、收獲知識。
我是@凝媽悟語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干貨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