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是一位民國地主婆的生活照,照片中的地主婆年約七八十歲上下,穿一身得體的黑衣,一頭銀發整齊地向后梳著,腦門寬大,眉目間透著精明。她精致的面容和她手中的煙桿、手帕,都在詮釋著她與普通勞苦大眾的區別。
地主婆是標準的三寸金蓮,若非因著這三寸金蓮,很多人會誤以為她是一位權勢顯赫的老爺,畢竟,她給人的「霸氣感」太過強了。
從照片看來,地主婆年輕時候容貌定然十分美麗,她的慈眉善目刷新了世人對傳統地主婆「盛氣凌人」、甚至「兇神惡煞」的刻板印象。
實際上,「囂張跋扈」的地主婆在民國是少數,多數地主婆都和圖中的地主婆一樣:精明、精致,且看起來很有智慧。
而至于她們是否善良,那就要具體看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地主婆都蛇蝎心腸,只一味剝削老百姓,多數地主婆還是講原則、講道義的。
根據真實史料記載,大部分地主、地主婆都具有勤儉、辛勞、睦鄰友善,遇地方有難慷慨解囊,重視家風、珍惜名譽的特點。
那麼問題來了,地主、地主婆既然沒有我們刻板印象中那樣壞,他們為何還是被消滅了呢?答案是:地主在當時代表的是一種落后的生產關系,它們已經阻礙了時代前進的發展,所以注定要消亡。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后期的「斗地主」,地主、地主婆也會從中國大地上消失,只是形式不同、時間不同罷了。
如此,再回到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勞》,針對他在書里為地主叫屈的種種,我們便也了然了:同情有好人品的地主未必是壞事,但試圖為他們翻案,就有點過分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