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坂坡一戰,趙子龍在百萬大軍中保護幼突圍而出,留下了千古傳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懸念。
一,沖陣有人可擋
趙云沖鋒陷陣能力超強,這不假。"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是趙子龍的拿手好戲。但也有趙云無法沖破的強陣。
界橋大戰,公孫瓚初得趙云,不想重用。雖然首日趙云從文丑槍下救了公孫瓚一命,但次日再戰,公孫瓚卻任心腹嚴綱為先鋒。
結果嚴綱被麴義斬殺,公孫瓚軍大敗。關鍵時刻,趙云殺到。
躍馬挺槍,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麴義于馬下。趙云一騎馬飛入紹軍,如入無人之境。
瞬間趙云就沖到了正得意忘形的袁紹面前。為保護袁紹,眾軍士齊心死戰,趙云沖突不入。
顏良引軍來援,趙云保公孫瓚退回界橋。
穰山之戰,趙云為保劉備突圍,奮起神威,槍起初,大將高覽翻身落馬。趙云挺槍殺散后隊,又來前軍戰張郃。
郃與趙云戰三十余合,撥馬敗走。云乘勢沖殺,卻被郃兵守住山隘,眾人不得出。
後來,關羽帶領關平、周倉殺到,二面夾攻,才擊退張郃。
界橋、穰山二次戰役,趙子龍既顯示了超強的沖陣能力,但也二次被阻,無法沖破敵陣。
二,懷抱幼主難突圍
這二次未能沖破敵陣,還是在趙云輕裝上陣的情況下。
當他在長坂坡懷抱幼主時,其武力便不免大打折扣。
穰山大戰,趙子龍在沖殺一夜后遇張郃,仍三十余回合將他打敗。
在長坂坡,趙云解開勒甲绦,放下護心鏡,將幼主抱護在懷。
趙云躍馬挺槍,三合刺倒曹洪部將晏明,殺散眾軍,沖開血路。河間張郃率軍攔住去路。
云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余合,云不敢戀戰,奪路而走。
面對曾經的手下敗將,這次趙云卻被殺得奪路而走。顯而易見,懷抱幼主影響了趙云的發揮。
輕裝上陣時,趙云尚且有殺不透的強陣,懷抱幼主的趙云怎能殺出重重包圍?
三,為何不準放箭?
當趙子龍在長坂坡威不可擋時,在山頂上指揮大軍的曹操不由贊嘆:"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于是飛馬傳報各處:
如趙云到,不許放冷箭,只許捉活的。
于是,趙云所到之處,曹軍便無人敢放箭,趙云順利沖出重圍,成就了一段傳奇佳話。
但仔細一想,曹操是要活捉趙云,才不放箭的。當趙云要沖出重圍時,那就是放虎歸山了,為何還無人放箭阻擋?并且,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曹營大將許褚、張遼、徐晃等人都沒有來圍困趙云,只有立功心切的張郃,卻被"紅光"驚退!
土山之戰時,曹操愛惜關公忠勇,也想招致麾下,便用計將他困在土山。當曹軍眼見關羽要突圍時,毫不猶豫動用了弓箭。
關公奪路而走,兩邊伏兵排下硬弩百張,箭如飛蝗。關公不得過,勒兵再回,徐晃、許褚接住交戰。
曹操對關公的欣賞猶勝于對趙云,曹軍就不怕射傷主人"心愛"之將?
并且,為困住關公,曹操派了夏侯惇、許褚、徐晃三員頂級大將。而在長坂坡,這些人卻不見了蹤影。
兩次一比較,明顯可看出,在土山曹操才是真心想困住對手;而在長坂坡,不見頂級大將出戰,又始終一箭不發,任由趙云"懷抱幼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后槍刺劍砍,殺死曹將五十余人。"
這明是"放水"造成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四,網友的評論
高手在民間。網友的評論讓人恍然大悟!
1,
如果劉禪是曹操的兒子,那曹操肯定會嚴令不準放箭,夏侯惇、許褚這些親信大將肯定會領會主人的想法一一盡力活捉,活捉不成,便讓其突圍,切不可傷其性命。
只有張郃一時沒有領會,等他與趙子龍大戰十余合后,見眾將皆不出戰,便恍然大悟,驚出一身大汗,恍惚間"紅光"閃現,不戰而退!張郃也算是懸崖勒馬,未鑄成大錯!
而劉備前三任夫人糜夫人、甘夫人、孫夫人,只有甘夫人產下一子劉禪。這也可從這里找到答案。要知道劉備可是馬上打天下的人,身體素質極佳,又正值年輕力壯,怎麼夫人都不懷孕,原來有暗疾在身!
2,
而劉備也有苦說不出,自己美女傍身,卻始終沒結果。只有默認劉禪了。
當趙子龍千辛萬苦將阿斗安然交到他手中時,劉備一怒之下,心里隱隱作痛,便遷怒小孩,將他重重拋在地下。這顯然不是收買人心的做作,而是真摔了。
這一摔,卻把趙云及其部下感動得淚流滿面,從此肝腦涂地也難報答主人這番"重情重義"!
但阿斗是個出生就伴祥瑞的真命主,福大命大,豈是一摔就能改變的。
但這一摔有沒有給阿斗留下后遺癥,腦子有沒有摔壞就只有上天才知道了!
3,
為什麼被困下邳,千里走單騎時,二位夫人不怕連累關公,而在長坂坡,糜夫人卻造擇投井自盡?這內在的原因似乎也可從這里找到答案。
當趙云在百萬大軍中廝殺時,站在曹操身邊的頭號大將許褚一動不動,而一向不參加作戰的"背劍將軍"夏侯恩卻出戰。他出戰不用削鐵如泥的寶劍,卻用鐵槍。這不是明擺著來"送劍"助戰的麼!
曹操最大的軍事失敗便是赤壁戰敗。這一敗,曹操再也無法跨過長江,其勢力僅局限在江北!而曹操最大的戰略失誤便是得隴不望蜀。
曹操得東川后,司馬懿曾進言:
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
而曹操卻嘆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
司馬懿正確無比的建議竟被一向精明的曹操"諷刺"!
劉曄又勸曹操:
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也。
曹操再次拒諫:"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大好的時機就這樣眼睜睜地浪費掉!這分明就是曹操故意留蜀地給劉禪!
而劉禪在降魏后,最終壽終正寢;而吳國滅亡后,吳主很快就被賜死。這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早就注定!
以上僅為推測,供各位閑時討論,不喜勿噴!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本文頭條首發,若有搬運,必全網維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