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三國時期謀士的排名,相信諸位各有各的看法。有人和羅貫中的看法一樣,將諸葛亮視為謀士中的巔峰;有人篤信郭嘉,認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還有人惋惜龐統,覺得鳳雛在軍事上略勝諸葛亮。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這些人也不曾真正交手。
但有一點相信沒人質疑,三國末期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斗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王者對決」。
而這段斗智的[高·潮],正是上方谷之戰。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即是巔峰,形形色色的一流文臣武將,在他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反手就送給劉備一個大禮包——「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燒在博望坡,曹操命夏侯惇帶兵討伐劉備,行軍到博望坡時,諸葛亮安排關張趙邊戰邊退,佯裝不敵。
夏侯惇輕敵深入,剎那間周圍火光四起,伏兵齊出,夏侯惇損兵折將大敗而回。
曹操大怒,親自率兵攻伐劉備所在的新野。諸葛亮讓劉備避其鋒芒,故意將新野城讓給曹操。先鋒曹仁兵臨城下,見到新野已被遺棄,便率軍入城駐扎。
剛到半夜,突然濃煙滾滾——新野整座城池燒了起來,曹軍混亂中互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與諸將方才逃難出城,趙云等人早已等候多時,一陣截殺圍堵,送給曹操第二場大敗。
前兩把火只能說是小打小鬧,第三把火就厲害了,直接讓曹操完全喪失了南下的力量。
孫劉聯盟后,周瑜、諸葛亮、龐統聯手,將曹操八十多萬的大軍在赤壁焚燒殆盡。
有了上文的敘述,大家可能也看出來了,諸葛亮極善用火計。七擒孟獲的時候,他也用過火攻,將刀槍不入的藤甲軍騙到盤蛇谷中,一把火燒死三萬藤甲軍。
可就是這般料事如神,在六出祁山對決司馬懿的時候,沒有討到一絲便宜。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盡蜀中兵力討伐東吳。諸葛亮勸說無果,被劉備留到成都看守大本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同樣中了善于用火的東吳集團的計策,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一朝多年家底煙消云散。
就這樣,荊州沒有收復,軍隊也折損沒了,劉備臨終前將整個爛攤子全部甩給了諸葛亮。沒了荊州根據地,想要興復漢室討伐曹魏,就沒有平原和水路的進攻路線。
蜀漢面對的局面和當年的劉邦集團一樣,只能走祁山、陳倉,拿下長安后,才有大路可以逼近中原。
然而劉邦那個年代,兵仙韓信已經把暗渡陳倉這一經典戰役做成了「教科書」,后世不論武將和謀士都已牢牢掌握,諸葛亮幾乎沒有復制的可能性。
最關鍵的是,一直被曹操提防的司馬懿,因為輔佐曹丕登上帝位得到了重用。這個同樣具有軍事才華和政治能力的勁敵,跟諸葛亮見招拆招,有來有回。
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錯用馬謖,司馬懿則用對了張郃。
馬謖屯兵山地,張郃截斷水源,致使蜀軍大亂。街亭一戰失敗后,諸葛亮不得不以身犯險使出空城計,第一次祁山宣告失敗。
由于蜀中山路險峻,后勤補給困難,后續幾次北伐雙方各有勝負,諸葛亮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倒是熬死了曹魏大將、曹丕的托孤重臣之一的曹真。
曹真去世后,司馬懿真正掌握軍權,開始與諸葛亮展開正式對決。然而司馬懿寧愿背負「畏蜀如畏虎」的譏諷,寧愿穿上諸葛亮送來的女人服飾,也不愿意出兵迎戰,堅守不動。
面對這樣的司馬懿,諸葛亮又頭疼又無奈。就像上面說的,蜀軍的后勤補給一直存在問題,唯有以快打快、攻城略地剝奪資源,才能有穩扎穩打的可能性。司馬懿一直拖著,顯然對諸葛亮很不利。
很快時間來到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這段期間因為軍糧問題,諸葛亮彈劾負責軍糧的同為劉備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后主劉禪將其廢為平民。
積攢了幾年糧草后,諸葛亮再度出師。考察過地形的諸葛亮,將這次的主戰場定在了上方谷,一個類似葫蘆的山谷中。他故意將糧草囤積于此,并讓消息流露給了司馬懿。
可以說,對諸葛亮來說,這是一次最大的博弈,一方面是積攢了幾年的糧草,一旦被司馬懿搗毀,則數年北伐前功盡棄;一方面是勁敵司馬懿,如果能用多年糧草作為賭注換司馬懿項上人頭,怎麼算也是賺的。
同樣,對于司馬懿來說也是一場賭博。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志氣太大又抓不住機會,計謀多但缺乏決斷,好用兵卻沒大權,不是我的敵手。
可論起治理軍隊和管理后勤,他乃天下奇才。」
按照這個評價,司馬懿將諸葛亮定義成了一個政治方面的天才,在后勤和管理軍隊上也是十分出色。可軍事必定是要出其不意,諸葛亮這種不愿意冒險的人,如何會拿糧草去賭博?
所以,司馬懿沒有推算消息的可靠程度,立即發兵進攻上方谷,意欲破壞蜀軍的糧草補給。萬萬沒想到,諸葛亮預料到了司馬懿的預料,故意以身犯險讓司馬懿上套。
當曹魏大軍進入上方谷后,火雷四起,沖天的大火頃刻間包圍了整座山谷。司馬懿抱著司馬昭和司馬師痛哭,認為老天爺想讓司馬滅門。豈知突然間大雨傾盆而下,澆滅了大火,魏軍得以沖破包圍。
此事之后,蜀軍既沒能撤掉剿滅魏軍,糧草也折損大半。諸葛亮心中羞愧,郁郁寡歡,最終因操勞過度于五丈原去世。
綜上所述,六出祁山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智斗的巔峰便是上方谷之戰。兩人攪盡心思,互相推算彼此的心理活動,著實令人感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