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長河中,宦官這個群體經常成為不能回避的話題。他們身處深宮之間,左右皇帝決策,牽動朝堂政局。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等人更是讓「宦官專權」這一詞匯深入人心。
而在清朝,真正名噪一時的宦官并不多見,但吳良輔這個名字,卻實在太過特殊——他不僅曾經身居高位,處死后還在史書中「死而復生」。
這個神秘的太監,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風波?他與兩位皇帝之間又有怎樣復雜的關系?筆者將為讀者描繪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次年駕崩。
由于皇太極未立太子,引發了多爾袞等皇族內斗。終于,6歲的福臨被擁立為帝,是為順治帝。
幼年的順治生活寂寞,除了母親孝莊文皇后,還有一個人始終陪伴在他左右,那就是一個叫吳良輔的太監。
吳良輔生平經歷不詳,只知他在清軍入關后便成為了順治的貼身服務者。起初,多爾袞專權,吳良輔地位并不突出。然而1650年,14歲的順治帝親政,吳良輔的命運隨之改觀。
順治帝第一個想法,是仿照明朝的「二十四衙門」,在宮禁內設立新的宦官機構。吳良輔馬上表示贊同,甚至極力勸順治設立「十三衙門」,由太監掌管司禮監、御用監等職務。
吳良輔心術不正,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獲取權力。
設置「十三衙門」等于剝奪了八旗勛貴的權力,讓吳良輔成為皇宮中的最大權貴。
面對滿朝官員的強烈反對,少年的順治帝為何還要聽信吳良輔的建議呢?因為順治極為信任吳良輔,覺得掌權在吳良輔手中總比在八旗宗室手中要好。
于是順治便同意設置「十三衙門」,并在衙門前立起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禁止宦官貪污受賄的警句,也算對皇族官員做個交代。
就這樣,吳良輔在20多歲左右便飛黃騰達,成為權傾后宮的紅人。然而好景不長,鐵牌上的警句很快就證明了它的力量。
順治帝自小孤獨寂寞,這成就了他內向穩重的性格。然而穩重的背后,卻隱藏著對親密友人的極度依賴。吳良輔從小侍奉順治,兩人關系密切。
在多爾袞專權的歲月里,吳良輔如影隨形地侍奉幼帝,讓他倍感親昵。順治親政后,理所當然地信任起這位陪伴多年的太監來。
吳良輔也確實技藝高超,讓順治極為滿意。他侍奉順治起居,處理后宮雜事,都得心應手。漸漸地,順治對他言聽計從,幾乎是「一言堂」的局面。
設置十三衙門之議一出,順治毫不猶豫地采納了,甚至壓制住滿朝反對的聲音。這使吳良輔備受寵信,權力與日俱增。
其實,明朝滅亡的教訓尚在眼前,讓宦官重新掌權于后宮之事著實令人不安。但順治帝認定吳良輔忠心耿耿,絲毫不想替他設想權力的負面影響。
也許,這正體現了順治對人的偏信和依賴。他幼時期盼有人相伴,眼下終于等來吳良輔這樣一位知己,自然不會輕易放手。
在封建社會,士大夫想獲悉皇上的心思,就必須巴結掌握內幕的宦官。吳良輔左右順治,官員們自然爭相收買吳良輔。第一個拉攏吳良輔的,便是名叫陳之遴的官員。
陳之遴是個明末投靠清朝的宦官。他通過多爾袞上台,後來又第一個舉報多爾袞的罪行。這樣的人顯然極不可信。
為了重新獲取權力,陳之遴送重金賄賂吳良輔,尋求吳良輔在順治面前夸獎自己。
貪婪的吳良輔面對金錢的誘惑,違背了自己的初衷,開始與陳之遴互通消息。沒過多久,吳良輔的所作所為就被控告到了順治面前。
順治帝當即將所有的責任推到陳之遴頭上,將陳之遴流放。但八旗宗室們很快找到了吳良輔受賄的更多證據。吳良輔不僅收了陳之遴的賄賂,還與另一官員王之綱有染。這下,順治的臉都被吳良輔丟盡了。
最終,順治只能痛下決心,親手處死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太監——吳良輔。因為他在那塊鐵牌上明確寫道,宦官如有貪污受賄之行,就要「凌遲處死」。
聽聞吳良輔犯罪的消息,順治猛然間陷入兩難。
他極度信任吳良輔,可鐵牌上的話又是他親口定下的。滿朝文武都盯著這起事件,自己一個手軟,就會被視為優容宦官、重蹈明朝覆轍。
其實,吳良輔并不是貪得無厭之人。他不過是人心不足,稍有懈怠。要說起負心害主,遠不及那些明朝的司禮監。
可他觸碰了順治帝心中最軟弱的部分 —— 被親信背叛的痛苦。順治亦步亦趨跟隨多年的知己,終究還是貪污受賄,讓他極度失望。
最終,鐵牌的規矩壓倒了一切。順治了解,容忍吳良輔,就意味著在道德上縮手,自己將比吳良輔更受譴責。想到吳良輔日后不知還會惹出怎樣的禍端,順治終于狠下心來,親自為他判了死刑。
就這樣,吳良輔活生生地被殺了一次。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史書中,吳良輔的故事并未就此結束。
四年之后,康熙帝登基,《清史稿》中再次出現了「吳良輔被誅殺」的記載。這個已經死去的吳良輔,為何在史書中第二次被殺了一遍呢?
為解開這個歷史之謎,我們不得不提及順治帝與佛教的特殊關系。據說,順治在位后期極為癡迷佛學,但他又無法公開出家,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心腹太監吳良輔代替自己剃度出家。這就是吳良輔在史書中死而復生的原因之一。
順治十八年,24歲的順治病重在即,他安排吳良輔代替自己剃度出家。五天后,順治便駕崩。作為繼任者的8歲康熙帝登基后,吳良輔再次被快速處決。
筆者認為,康熙或其輔政大臣之所以殺死吳良輔,一是為了滅口,避免吳良輔泄露順治駕崩的秘密;二是因為吳良輔作為「十三衙門」創始人之一,新帝必須快速平定他,以展現改革的決心。
順治對佛法的癡迷,讓許多大臣憂心忡忡。一個信奉佛法的帝王,必然鮮少過問政事,這對大清意味著隱患。然而順治置之不理,仍我行我素。
其實,吳良輔和佛法之間,并沒有太多關聯。之所以讓吳良輔代替自己出家,更多是順治的一個心理暗示——通過讓心腹代勞,獲取出家的心理滿足感。
吳良輔對此也并不情愿,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自己只是順治的一個替身和借口。但面對主子的請求,他無法拒絕。于是只能含淚剃度,成全了這場代勞。
順治駕崩的那一刻,吳良輔明白,自己的時日無多。康熙即位后,必將加倍警惕這個與先帝過從甚密的人。果然,康熙登基僅僅一個月后,吳良輔就被趕盡殺絕。
其實,就在順治駕崩的前一天,他已經察覺自己命不久矣。這時,他背靠床頭,低聲對吳良輔說:「我今非你便是他,你我都將成為新君需要除去的障礙。生死有命,你我也別無選擇。」
吳良輔淚如雨下,既為自己難逃一死,也為這場前后不過一個月的宿命,悲從中來。
吳良輔只是一個平凡的太監,但他與兩位令君的關系卻異常復雜。他曾經位極人臣,也曾被二次處決。雖然,他在史書中的生死成謎,但吳良輔的一生,確實反映出了封建王朝宦官集團的盛衰變遷。
他是順治信任的心腹,也是新君康熙首先需要打擊的對象。他飛黃騰達又跌入谷底,最終成為這個時代縮影。回望歷史,雖無法參透他全部的心路歷程,但吳良輔的傳奇經歷,仍讓人對這段歷史刻骨銘心。
一代天驕成灰燼,新君登基又將他除滅,正展現出權力更替的無奈。曾經享盡榮寵的人,轉眼成了暗夜里被抹殺的糜爛之軀。悲喜交加的宿命人生,正如朝代更替時的宦海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