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帶著北洋水師的資金需求進京覲見,原本計劃通過奉承慈禧太后獲取朝廷支持。
然而一場看似成功的談話卻以失敗告終,李鴻章不僅沒能達成目的,還無意中暴露了北洋水師存在的問題。這場談話揭示了晚清官場的復雜關系,也預示著日益嚴重的外患與朝政腐敗的內憂即將給大清帶來深重災難。
1888年李鴻章進京覲見的過程,分析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晚清危機,讓讀者更深刻地審視和理解那個瀕臨崩潰的年代。現在,讓我們跟隨李鴻章的步伐,走進清朝落幕前混亂的政局。這一刻,也許就在一念之間,大清的命運便將天翻地覆。
1888年冬,北京已是一片蕭瑟。這一年對慈禧太后而言尤為重要,她將迎來六十大壽。為慶祝這一喜事,慈禧下旨修建壽辰園林。然而,此時的朝廷早已銀錢絀絀。閻敬銘擔任戶部尚書多年,深知財政拮據的現狀,不愿輕易應允這筆巨資。
憤怒中的慈禧將閻敬銘革職,轉而寄希望于直隸總督李鴻章。李鴻章是晚清最具實力的大員,手握重兵,又掌控著朝廷經費。此時,他也帶著自己的目的匆匆趕往京城。
李鴻章心中明白,朝廷一個壽辰園林,正是自己爭取海軍經費的大好機會。他手下的北洋水師急需更新,否則難以應對日益猖獗的外敵。此次進京,李鴻章已經擬就了詳細計劃,只待面圣時巧言善道,讓慈禧開恩,一舉兩得。
李鴻章來到京城已是深夜,然而他沒有直接入住自己的府邸,而是徑直前往郊外的頤和園。此時的頤和園早已扮演了慈禧太后臨時行宮的角色,李鴻章必須先向慈禧回復,才可安頓下來。
值夜的內務府太監聽見動靜,連忙稟報李鴻章求見。李鴻章并未立即進宮,而是先讓人將帶來的禮物置辦妥當——一只來自印度的金絲鸚鵡。李鴻章了解慈禧喜好奇禽異獸,這只鸚鵡定能引起她的興趣,為日后談事創造良好氛圍。
稍事歇息后,李鴻章正襟危坐,只帶幾名貼身侍從入宮覲見。他并未直接求見慈禧,而是先在正殿面見年僅十六歲的光緒帝,才轉入后殿見到慈禧太后。因為在禮數上,君主的地位高于太后,李鴻章必須首先完成對皇帝的朝見儀式。
李鴻章面圣時,慈禧太后還未完全平復心情。剛才的閻敬銘觸怒了她,此時她臉上仍然帶著怒氣。李鴻章深諳面對領導的訣竅,他先寒暄閑聊以獲取好感,然后再慢慢引向正題。
「醫生教我保養身體要注意三點,一是飲食不要太油膩......」李鴻章侃侃而談自己的養生方法,慈禧也露出笑容。兩人很快找到了共鳴,都熱衷于每日散步以保健身體。李鴻章特意稱贊慈禧的步數「九九歸一,合乎天數」,成功取得她的歡心。
就在氣氛融洽之時,李鴻章提出了自己帶來的鸚鵡,引出了自己的心腹盛宣懷。在李鴻章引見下,慈禧很快對盛宣懷留下好印象,這也為日后談事打下基礎。
趁熱打鐵,李鴻章開始引導話題轉向北洋水師的經費問題。他先從國防形勢談起,強調了日本海軍的快速發展,以及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慈禧雖然目光短淺,仍順勢問到北洋水師的實力。
李鴻章立刻表示,北洋水師經過幾年發展,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他先是大書特書艦隊的艦船數量,接著又詳細描繪北洋水師在艦船性能及武器裝備上的各項優勢。李鴻章的言辭之流利,就像北洋水師真的是遠東第一艦隊一樣。
不過,要應對日益增強的外敵,還需進一步加強軍備。于是李鴻章開始羅列北洋水師的需求——更換老舊火炮、維修船只、增購新炮......他一面強調敵人巨艦林立,我方艦隊老化頻出問題;一面又描述北洋水師如果得到改裝,必將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聽到這里,坐在一旁的盛宣懷趕緊過來,遞上了一份詳細的清單。李鴻章還沒反應過來,慈禧的臉上已經露出明顯的厭煩——原來李鴻章是有備而來,并非真誠建議。
李鴻章意識到談話的方向不對,想再解釋幾句。然而為時已晚,慈禧直接打斷了他的話:「好了好了,戶部錢不夠用,你想辦法去吧!」
李鴻章的言談本是為爭取經費而來,卻在最后關頭自取失敗。因為盛宣懷的冒失打斷,李鴻章沒能進一步渲染北洋水師的需求,反而暴露了自己策劃已久的用心。
面對慈禧的直接拒絕,李鴻章也無可奈何。朝中強橫的太后一句話作主,即便是他這般重臣也難以違抗。李鴻章只能把話題岔開,先穩住局面,再另謀出路。
然而這場失敗的談話,已經打開了一個危險的缺口。北洋水師表面強大,實則內部問題重重。如果再得不到朝廷支持,面對外敵恐怕難以為繼。而慈禧太后的不近視,也讓朝政日益腐朽,難以自保。
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創立者,心知它的弱點所在。但他不得不先通過虛張聲勢獲取資金支持,然后才能逐步充實實力。
而此次談話的失敗,很可能讓他的計劃落空。沒有朝廷的經費支持,北洋水師遲早會暴露空架子。
與此同時,慈禧太后的專橫也讓大清朝氣日衰。她僅因一時怒火,就革職財政專才閻敬銘。朝中像閻敬銘這樣明哲保身的仁賢已經不多,慈禧這樣剛愎自用,勢必讓腐朽的王朝雪上加霜。內憂外患交織,大清正如風中殘燭,隨時都可能熄滅。
1888年李鴻章進京一事,似是尋常的朝議,其實折射出大清王朝內憂外患的種種危機。李鴻章在談話中的小失誤,露出了北洋水師空架子的危險信號。而慈禧的剛愎自用也讓朝政越發腐敗,外患關口因此敞開。
一個小小的插曲,竟然牽扯出晚清危機四伏的種種征兆。
我們不應笑話當事人的短視,而要深刻反思歷史發展的規律。只有汲取歷史教訓,才能更好地面對當下和未來。當我們回望這段故事時,也許能找到一線希望,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