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蛇以捕鼠為生才是正常現象。而在我國的大連蛇島上,老鼠竟然在蛇冬眠期間趁機偷襲,反咬一口,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這句諺語在大連蛇島上被廣為傳頌。老鼠究竟用了哪些「絕招」,讓蛇束手就擒?

別看一些帶有劇毒的蛇囂張至極,一到寒冷的冬天立馬歇菜。它們蜷縮著身體進入了冬眠狀態后,就仿佛癱瘓了,失去了自我防御和進攻的能力。但是,明知老鼠不是個省油的燈,為何蛇還是選擇冬眠?

其實,并不是蛇主動地選擇了冬眠,而是「蛇性」決定了這樣的生物活動。
有科學研究表明,蛇類是冷血動物,它們的身體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在溫度低于10℃的時候自動進入冬眠狀態,此時蛇的身體機能也開始逐步弱化,它們行動緩慢,反應遲鈍,以便適應低溫的環境。

雖然絕大部分的蛇都要冬眠,但冬眠的時間因地理位置和種類而有所區別。通常而言,隨著緯度增高,冬天的時間也越長,與之相應的是蛇的冬眠期也越長。
我國南方的蛇開始冬眠的時間通常在每年深秋的時候也就是11月中下旬,到次年春天差不多3月的時候結束。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常年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是沒有冬天的,那里的蛇也就無需冬眠,被老鼠咬更是天方夜譚了。

蛇在選擇洞穴的時候,也很有講究。它們會偏向于向陽、干燥、隱蔽性強之處,如果能夠「白嫖」別的動物已經挖好的洞穴就更好了,因為蛇沒有四肢,并不具備挖洞的天然優勢。
此外,蛇冬眠的順序也是由它的品種、年齡和性別來決定的。如果按照毒性劃分蛇的類別,毒蛇進入冬眠的時間要更延后一些。而同一種類的蛇相比時,雄性很紳士地讓雌性先冬眠,然后根據年齡大小的先后順序入洞。

為了減小低溫對身體帶來的傷害,蛇往往避免離群獨居,而是與同伴們抱團取暖。然而,一旦它們進入冬眠狀態,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變得極弱。即使天敵經過了也不會察覺到,這就給了老鼠可乘之機。如果這時候你去捅蛇窩,往往可以驚奇地收獲成百上千條僵硬的蛇。
蛇也不是一到冬天就馬上會冬眠,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等到深秋氣溫達到15攝氏度左右的時候,蛇進食的頻率便不再那麼頻繁了。當氣溫低至2至3攝氏度的時候,蛇就一動不動待在洞穴里了,處于完全麻痹的狀態。當蛇的體溫低于0攝氏度的時候,它體內的細胞會結冰,此時就是一塊凍僵的死肉,早就失去了活動的能力。

冬眠中的蛇實際上是極其脆弱的,據統計,蛇在冬眠中的死亡率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可能是被凍死的,也可能是被其他動物吃掉了。
大連蛇島的地理位置位于渤海沿岸,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涵蓋山丘、叢林等各種地形地貌,堪稱蛇類活動的「風水寶地」,僅僅是蝮蛇就高達2萬多條。

春天和秋天,蝮蛇以正常捕食島上的飛禽走獸為生。而與其他蛇類不同的是,它們要經歷冬眠和夏眠兩個休眠時期。
在該島嶼上,「蛇鼠之戰」經常發生。最初的時候,是蛇單獨霸占了整個島嶼,老鼠才是島上的「不速之客」。老鼠實際上是由人類活動帶上島的,比如在人類出海捕魚、勘探石油等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鼠類成為島上的常住「人口」。它們參與著島上的生物鏈循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老鼠屬于恒溫動物,通常來說是不需要冬眠的。大連蛇島上的老鼠多為褐家鼠,它們的食物來源廣泛,出沒的頻率和蛇的活動頻率一致,并且在此期間不斷地儲備糧食,在冬天的時候會減少活動,但與蛇相比還是活躍不少。

為了能夠在島上占據一席之地,這些老鼠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經過長年累月地捕殺動物,老鼠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啃咬能力,捕魚、割草等本領不在話下,連鋼筋混凝土的人工材料都能輕易咬破。
當冬天一到,島上缺乏其他的食物時,老鼠就把主意打到了蛇的頭上。當蛇處于休眠狀態時,島上可就是這些老鼠的天下了。它們大搖大擺地闖入蛇窩,把蛇當成「辣條」一樣啃食,直到飽腹為止。
夏天的時候,蝮蛇會選擇山坡的陽面進行夏眠,甚至會偷懶利用其它動物挖好的洞穴躲藏,直接鉆到老鼠洞里都是有可能的。這時候如果遇到老鼠回家的情況,這可真是「蛇入鼠口」了,讓老鼠得來全不費工夫。而快到冬天的時候,蝮蛇會鉆到凍土層深處或者巖石縫隙深處冬眠,即使是這樣,褐家鼠也能憑借敏銳的嗅覺輕而易舉地尋找到蛇的蹤跡。

但是,如果單獨出行的老鼠不幸地遇到了一群正在冬眠的蛇,只要一條蛇碰巧醒著,那麼老鼠多半會因寡不敵眾而敗下陣來,即使活著離開多半也是缺胳膊少腿了。
蛇類因為自身特殊的生物體質,需要通過冬眠來積蓄能量,抵御寒冷。所以,即使冒著被老鼠吃的風險,蛇也不得不冬眠。在大連蛇島上,每年都在上演著「蛇和老鼠」的游戲,游戲的勝負可以說是半斤八兩了。

蛇固然是老鼠的天敵,而老鼠也在特定的時候成了蛇的天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萬物相生相克,造就了這個魅力無窮的大自然。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