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鄧稼先,一個曾經為中國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的物理學家,一個曾經被周恩來稱贊為「國之棟梁」的科學家,一個曾經為國家和人民默默奉獻了一生的英雄。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悲喜,但他始終保持了一顆平常心和一種樂觀態度。他的一生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他的精神永遠照亮我們的前行。
但是,在1986年,當他已經身患癌癥,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卻問了自己的妻子一個令人心酸的問題:「你說,30年以后還會有人記得我嗎?」這個問題背后,隱藏著他對自己事業的不安和對社會變化的擔憂。
他是否知道,30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銘記著他的名字和功績?他是否知道,30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感激著他的付出和犧牲?他是否知道,30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傳承著他的精神和理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回顧一下鄧稼先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身,成為一個掌管國民經濟命脈的高官,又如何從一個高官降為一個工人,再如何從一個工人升為一個經理,最終如何成為一個研制出兩彈一星的院士。
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在順境和逆境中堅持原則、不畏艱難、不屈不撓、不貪圖享樂、不忘初心、不停止學習、不斷進步。
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人生路上創造了無數個奇跡。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他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第6世嫡孫1234 。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更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1234 。在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中成長,鄧稼先從小就表現出了超群的才華和對知識的渴求。鄧稼先四五歲時就已經能背誦《左傳》、《論語》等書。
學貫中西的鄧父不僅讓鄧稼先熟讀中國的四書五經,還讓他讀外國名著,并督促他學習英文 。鄧父親自當起了鄧稼先的啟蒙老師,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鄧稼先五歲開始上學,先是在武定侯小學念書,後來轉學到四存小學。1935年時,他考入志成中學念了一年,到初二時轉到了崇德中學 。崇德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注重英文。
得益于父親的教導,入學之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數學和物理方面,得到了比他高兩班的同學楊振寧的幫助,引起了他對理科的興趣,尤其喜歡數學。鄧父為此請了師大附中的老師到家里給兒子補課。
在崇德學習期間,鄧稼先和楊振寧成了要好的朋友。當時兩家毗鄰而居,因此接觸很多。他們經常一起討論數學和物理問題,互相切磋和啟發。
他們還一起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中國民主青年聯合會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鄧稼先和楊振寧都報名參加了國防生計劃,準備到西南聯大學習 。
由于鄧稼先的成績優異,他被錄取為國防生第一批的物理組學生 。楊振寧則被錄取為第二批的數學組學生 。
1938年9月,鄧稼先到達昆明,開始了在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活 。在那里,他遇到了許多著名的教授和同學,如吳有訓、吳大猷、錢偉長、李政道等 。他們共同創造了中國物理學史上的「西南聯大時代」 。
鄧稼先在西南聯大期間,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刻苦的精神。他不僅聽老師的課,還自學了很多先進的物理理論和實驗技術。
他曾經獨立地推導出了量子力學中的薛定諤方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他還參與了西南聯大的原子核研究項目,與吳大猷等人合作,成功地制造出了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他還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外文書籍和期刊,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種語言。
1942年,鄧稼先畢業于西南聯大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他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績,受到了師生們的尊敬和喜愛。
他曾經指導過李政道、趙忠堯等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學生。他還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其中一篇關于核裂變中中子釋放率的論文被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引用,并被收錄在《物理評論》雜志上。
1946年,鄧稼先獲得了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的職位,并繼續從事原子核研究工作。
他在清華期間,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物理人才,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模型。
他還參與了國際原子能會議,并與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進行了交流和合作。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鄧稼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并負責組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1951年,鄧稼先受到周恩來總理和[毛.澤.東]主席的委托,前往蘇聯考察原子能事業,并與蘇方簽訂了關于原子能合作的協議。
1952年,鄧稼先回國后,開始籌備中國第一個原子能研究機構——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1955年1月15日,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決定組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機構——九院,并任命鄧稼先為九院首任院長。
鄧稼先接受了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并立即投入到兩彈一星工程中去。他親自選址、設計、建設九院,并組織和領導了一支由數千名科技人員組成的核武器研制隊伍。
在鄧稼先的帶領下,九院克服了無數困難和挑戰,在極其艱苦和危險的條件下,成功地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任務 。
這些偉大的成就,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民族自信,為中國的國防和科技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稼先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他的頭髮變白,他的肺部受到了輻射,他的心臟也出現了問題。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后,中國政治局面發生了巨大變化。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被粉碎。1977年2月,[鄧.小.平]復出。1978年12月,改革開放正式提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稼先的命運也隨之起伏。
1978年夏天,鄧稼先在外地視察工作時,突然接到通知,他被停職查辦了。原因是他被認為是「四人幫」的支持者和代表之一。事實上,鄧稼先并沒有參與「四人幫」的陰謀活動,他只是在特殊時期被提拔上來的一個干部而已。
但是,在政治風暴中,他無法擺脫這樣的污名。
經過一番調查交談后,鄧稼先被免去了九院院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職位,并被下放到地方基層工作。
鄧稼先臨走時,和他的妻子見了一面,看著愛人擔憂的眼神,鄧稼先堅定地說道:「別擔心,我不會自盡。」接著他叮囑妻子:「我們要相信國家政策 ,別人說我什麼你都不要信,好好在家照顧孩子。」
鄧稼先回到了安徽省懷寧縣,在那里重新開始了工作生活。他沒有因為失去權力而自卑或怨恨,也沒有因為曾經高位而驕傲或懈怠。
他把過去的經歷看作是人生路上的一場夢,夢醒了,只余平凡的景色。
他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兢兢業業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和其他農民一起種植水稻、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
與此同時,上級領導也發現了鄧稼先的潛力和價值,并給了他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他被提拔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并負責組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核農學研究所 。在這個崗位上,鄧稼先再次表現出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他認真履行職責,主動深入一線了解實際情況,并負責一個重要科研項目的實施。
1983年,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核農學研究所期間,鄧稼先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國第一台低能加速器,用于農業輻照育種和農產品保鮮等方面的應用。他還培養了一批核農學方面的科技人才,并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為中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5年,鄧稼先又被提拔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并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他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從事原子能和核武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指導了一些重大的國防和科技項目。他還參與了國際原子能組織和國際核物理學會等組織的活動,并與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進行了交流和合作。
1986年,鄧稼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并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部主任。
他在這個崗位上,負責組織和協調中國科學院的物理化學方面的科研工作,并推動了中國科學院的改革和發展。
鄧稼先的一生是一部傳奇。他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身,卻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在特殊時期一路高升到副總理的位置。
他從一個副總理降為一個工人,卻能夠保持堅強和樂觀,在平凡崗位繼續發光發熱。他從一個工人再次升為一個經理,卻能夠保持謙虛謹慎,在新的崗位上再次展現出卓越的能力。
他從一個經理成為一個院士,卻能夠保持簡樸,不貪圖享樂,不忘初心。他從一個院士走向永恒,卻能夠留下無數個奇跡,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鄧稼先的一生是一部榜樣。他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堅持原則,不畏艱難,不屈不撓。他無論在高位還是低位中,都保持簡樸,不貪圖享樂,不忘初心。
他無論在工作還是退休后,都積極奮斗,不停止學習,不斷進步。他無論在生命還是死亡前,都保持樂觀,不失信念,不怕犧牲。
鄧稼先的一生是一部啟示。他告訴我們,在人生路上,我們要有信念和勇氣,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要有自尊和自信,不因失去權力而自卑或怨恨;
我們要有自知和自省,不因曾經高位而驕傲或懈怠;我們要有自強和自立,不因遭遇逆境而放棄或沉淪;我們要有自愛和自律,不因享受順境而貪圖享樂或忘記初心。
鄧稼先是一個出身平凡但成就非凡的人物。他是一個曾經掌管國民經濟命脈的高官,也是一個曾經下放到基層當工人的普通人。
他是一個曾經研制出兩彈一星的院士,也是一個曾經在老家種菜的農民。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悲喜,但他始終保持了一顆平常心和一種樂觀態度。
他的一生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他的精神永遠照亮我們的前行。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