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鬧劇般的「張五哥頂兇案」不期而至,將順風順水的太子胤礽推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面對已然失去最后底線的太子,一向寬容的圣上也難掩心頭之怒。
但最終,在張廷玉的機智處置下,太子得以喘息,一場幾乎已成定局的宮廷風波亦稀里糊涂地偃旗息鼓。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張廷玉有這樣的膽量和手段,在短短一夜之間救起已經風雨飄搖的太子呢?
事情還要從一個月前說起。當時,「張五哥頂兇案」的激烈訟訴已引起了朝野的轟動。
這個看似平常的案件,卻牽扯出了刑部的種種冤案積弊,甚至逐漸延伸到了當朝儲君——太子胤礽的身上。
一個個罪惡的證據似乎都在指向,這起案件的背后,隱藏著太子的影子。
眼看案件越查越大,刑部的種種腐敗也越查越深,康熙皇帝終于忍無可忍。多次派人前去查問刑部官員,要其limit速偵破并嚴懲兇手,卻一次次被搪塞搪塞。
刑部上下似乎有意無視皇上敕令,任由案件越查越糊涂。康熙皇帝越發怒不可遏,他意識到刑部內部必定有人在幕后庇護,否則不至于如此狂傲無禮。
種種跡象都似乎在指向太子胤礽,只是沒有確鑿證據。康熙皇帝對自己這個不成器的大太子早已失去了最后一分耐心,這一次,他決心要親自動手,徹底清理刑部的冤假錯案,同時也想借此摸清太子胤礽已腐敗到何種程度。
于是,康熙皇帝立即傳旨,任命自己心腹之臣、八阿哥胤禩接手此案復審,并派遣另一心腹皇子胤祥會同辦案,以防胤禩私自包庇。
同時,康熙皇帝也在敕令中明確表示,不管太子是否涉案,都要徹查到底,依法嚴懲不貸。
接到圣旨,胤禩也明白,這是皇上給自己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能在此案中找出太子的疏漏,自己奪嫡大業就指日可待。于是,他立即展開行動,先后傳喚案件相關人員,逐一審問。
在佟國維的精心指點下,胤禩終于從太子心腹肖國興的口中套出了罪證。原來,此案中幾名被冤枉的平民小販,正是被太子收買,充當他外出游玩時的掩護之用。
太子游樂逸為已經嚴重影響到朝政,而刑部奉旨追查太子蹤跡時,這些小販就會頂罪受罰,以幫助太子脫身。肖國興就是太子的心腹中,主管聯系這些代罪小販的人。
獲得這樣敗壞太子名聲和地位的鐵證,胤禩欣喜若狂。他立刻將肖國興嚴刑逼供,讓他親筆寫下太子指使他壓制冤案的證詞。
拿到這份幾乎能置太子于死地的鐵證,胤禩根本不敢有片刻停留,生怕太子心腹翻供。他安排人嚴密看管肖國興,自己則連夜趕回宮中,要將這份奏折直接呈送康熙皇帝,徹底拿下太子之位。
凌晨時分,胤禩急匆匆趕回宮中,可皇上此時已經就寢多時。胤禩在宮門前躊躇片刻,還是忍不住要叫醒皇上。
這等大好消息,哪能等到天亮。自己必須第一時間匯報給皇上,免得太子再生變故。
「陛下,臣夜聞刑情,有要事稟報。」胤禩來到寢宮門前,向值守的內侍連聲請示。
很快,身著睡袍的康熙皇帝匆匆趕來。「稟報什麼要事?」皇上略有不悅,顯然被突然叫醒有些惱怒。
「回圣上,兒臣審案過程中,發現了太子殿下參與刑部冤案的鐵證。此事關系重大,兒臣不敢妄自封藏,特于此時稟報。」說罷,胤禩將手中奏折雙手呈上。
康熙皇帝接過折子迅速瀏覽后,臉色頓時沉了下來。他沉吟片刻,然后抬頭看向胤禩:「你先回去吧,這件事朕再考慮考慮。」
「奴才遵旨。」胤禩連忙作揖退下。心中忐忑不已,唯恐皇上臨時改變主意。
但轉念一想,以皇上對太子的失望,想必這次定會痛下殺手,太子之位自己指日可待。
而就在此時,康熙皇帝卻并未回寢宮,而是來到了正對皇宮的文華殿,此刻,值班的內閣首輔——張廷玉正在此處瀏覽奏折處理政務。
聽見外間傳來的腳步聲,張廷玉立即判斷出是皇上。多年宮廷生活讓他對皇上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他忙不迭放下筆墨,整理好衣冠,在門外恭敬地迎接,并表示恭候圣駕。
「朕睡不著,來找你說說話。」康熙皇帝走到張廷玉身邊坐下,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陛下有何吩咐,臣當遵旨。」張廷玉恭恭敬敬回應。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卻隱約猜到八成是太子又惹禍了。
「你家兒子的病,好些了嗎?」康熙皇帝狀似隨意地問道。
「回圣上,兒子已經換過十幾副方子,每每好轉后又反復,情況仍未見根本好轉,只能勉強拖延。實在讓末官操心。」張廷玉略微哀怨地回應。
「這樣啊。」康熙皇帝點點頭,接著感嘆道:「做父親不易,看著他們吃盡苦頭才長大,又得時時擔心他們的前程。朕也一樣,兒子們一個兩個都讓朕操不完的心。」
張廷玉立刻心領神會。他自然明白皇上這番話是在說太子。見皇上對太子已失去耐心,自己必須慎重應對,才能化解皇上對太子的怒火。
「陛下言重了,臣等子嗣能得陛下關懷,實乃萬幸。太子殿下聰慧過人,少年得志,定會及早改過自新,不再讓圣上操心。」
見張廷玉領會自己的暗示,康熙皇帝從懷中取出胤禩所呈的奏折:「你看看這份奏折,剛才八阿哥送來的。」
張廷玉接過奏折,迅速瀏覽后已經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奏折內容確鑿,直接指證太子參與冤案,一旦傳開,勢必會引起朝野震動,太子之位也難保。但皇上顯然還在猶豫該如何處置。做為臣子,自己必須設法化解皇上與太子之間的矛盾,否則一旦爆發宮廷存廢之爭,后果不堪設想。
張廷玉略一沉吟,當即毅然決然將奏折投入熊熊燃燒的蠟燭中。
「陛下,臣并未見過此等奏折。」他穩穩地跪在地上,以示自己并不知情。
「你這個老臣干的好事!」康熙皇帝表面上大怒,臉上卻隱約透出些許欣慰。他立即派心腹親信圖里琛前去,軟禁了肖國興,以絕后患。
同時,命人將抄本上的奏折文字全部燒毀。短短一個時辰之內,所有不利太子的證據均已灰飛煙滅。
此舉出乎胤禩的意料,他本以為此次必將太子繩之以法,自己一雪前恥。誰知張廷玉一招將局面化解,皇上也假意發怒,實則松了一口氣。
康熙雖然對太子失望至極,卻也舍不得廢了多年心血培養的嫡長子。自己等的恐怕只能是三長兩短了。
當晚,康熙皇帝便派人前往張府,為張廷玉的兒子重新診治,并賜藥物,以示嘉獎。
張廷玉則再三謝恩,表示自己會更加努力輔佐皇上。
第二日,皇上又重新恢復了對太子的庇佑,一切如常。朝中眾人對此都心知肚明,卻也只能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太子暫時渡過此劫,朝堂上也平靜如初。
人生際遇難料,太子能否清醒過來,端正自身,不再墮入罪惡,就全看他自己了。張廷玉能暫時挽回太子,也不過是為其爭取了一個重新反思的機會。做父母的,如皇上般,也只能盡力教導,最后還得看他自己的選擇。
「衡臣,你我都為兒子操心。只希望他們能平安快樂才好。」又過了幾日,皇上召見張廷玉時如是說道。
「陛下言重了,臣等只求盡己處事得體,輔佐陛下寬心治理天下即可。」張廷玉恭順地回應。
就這樣,在張廷玉的巧妙處理下,一場幾乎已注定的宮廷風波不攻自破。太子胤礽暫時回到了風口浪尖之外,張廷玉也因此得以博得皇上的知遇和信任。
然而,太子已然墮落多時,想要真正遠離是非,恐怕并非易事。果然,不過短短幾年后,又一次危機將這位不成器的太子重新推回風口浪尖。
這一次,已即將登基的雍正皇帝再也沒有心思容忍這個始終惹禍的兄長。在朝中親信的勸說下,他果斷廢黜了太子之位。年僅二十四歲的太子胤礽,自此一蹶不振,不久便客死他鄉。
作為父親的康熙皇帝,也長嘆兒女難養。他費盡心機栽培多年的兒子,到頭來卻一事無成,甚至還親手簽下了他的死刑令。悲喜過后,康熙皇帝也只得接受這個現實,望著心愛的太子黯然離世。
人生際遇難料,成與不成,失敗與成功,并非僅僅系于個人,更與時勢發展緊密相連。張廷玉能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彌補君子和睦,暫時圓場于太子,但終究也只是從根本上延緩了這場宮廷鬧劇的最終落幕。
太子本身并未因此蟄轉,最終還是難逃被廢的命運。后世評說張廷玉時,不僅敬重他的智慧和處世,也不禁唏噓太子年少得志,卻未能及時醒悟,最終墮入絕境。
歷史演變道路崎嶇,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歸宿,但結局往往出人意料,滄海桑田,悲喜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