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有人提問:人為什麼長大后會越來越討厭自己。
一網友的回答一語中的:「高看他人,低看自己,自卑不已。」
對他人過度瞻仰,對自我的無情貶低,無異于把人生困于迷局。
懂得破除生活濾鏡,正確審視自己,才是走出人生困境的智慧之舉。
01
越是艷羨他人,越會暗淡自己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看到別人侃侃而談時,不由得嫌棄自己笨嘴笨舌。
當羨慕他人技藝精湛時,難免在心底暗嘆自己毫無長進。
他人的閃光,沒有成為前進的動力,反倒在無畏的比較中,成為自我攻擊的武器。
一位博主曾講述過她的一段經歷:
博主有一個親戚,家境殷實,本碩就讀的是國外頂尖名校,妥妥的學霸一名。
每次家里聚會見到這個親戚,博主總會不自覺地比較一番。
親戚的家境,讓她心中對原本自覺幸福的家庭,瞬時產生一絲怨念。
親戚的學歷,也讓原本在家中學歷「稱霸」的她,羞于啟齒。
在這種比較中,本是健談自信的她,變得敏感而自卑。
心理學上有一個「光環效應」,說的是一個人一旦某方面有突出的表現,這個表現就會不自覺地形成「光環」掩蓋掉其他方面的不足,讓人產生認知偏差。
生活中,我們容易受光環效應的影響,對他人的金錢、權利,陷入盲目崇拜,并以此對自己進行「攻擊」。
卻不知,慕強下的自卑猶如精神上的水蛭,吸走我們的精氣,把我們變得自怨自艾。
張殿國在《情緒的控制和調節》中說:過于自卑就無異于自毀。
我們難以從對他人的仰視中,獲得自我的成長,唯有正視他人的優點,學習其長處,人生才能煥發更多的生機。
02
放棄無畏比較,你我皆是唯一
美國華裔數學家王章程,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
畢業時,他的同學多數去了大財團,而王章程卻選擇進了一家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后,他的同學有的成為收入上百萬的高管,有的成為了大老闆,唯有王章程十年如一日,普通研究員一枚。
當朋友問王章程是否后悔當初的選擇時,王章程卻笑了笑回答道:每個人想要的生活不同,沒有比較的必要。
他沒有因為別人取得的成績,否定自我的價值,打亂自己的節奏,仍舊一門心思搞研究。
終于在35歲時,他攻克了世界上兩項頂尖級數學難題,一躍成為了數學界的新星。
聽過一句話,「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發光就覺得自己黯淡,花總會開的,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也永遠不要用他人的尺子,去裁剪自己的衣服,尺寸不同,衣服也難以合適。
正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他人的優秀,從來不是我們自我否定的理由,清風拂面,內心篤定,且迎且聽且隨風。
風不是為了叨擾他人而來,他人的成功也不是為了比較而存在,放下比較,專注自我,人生不過是自我修繕的過程。
03
破除生活的濾鏡,生活清爽無畏
一名文學家在一檔節目里說過: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中所羨慕的對象。你羨慕我找了一個好老公,我羨慕你擁有一份好工作;你羨慕我每天睡到自然醒,我羨慕你職業穩定有收入。」
艷羨的眼光,暗掉我們生活的亮光,增加我們內心的負擔。
曾看過一部劇,名字叫《總覺得鄰家更幸福》。
電視劇的主人公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原本過著幸福的生活,可自從隔壁家搬來之后,家庭主婦開始焦躁不安,她總覺得別人的生活更加多彩,更加有魅力。
看到鄰居衣著光鮮亮麗,打扮樸素的家庭主婦對自己的品味產生了質疑。
她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是精致美好,而自己的卻是一地雞毛。
為了過上如鄰居一樣的「優質生活」,在揭不開鍋的情況下,她卻花高價租奢侈品,擺放在家里,只為把自己「精致」的生活曬到社交網絡上,讓自己的「羨慕」變為「現實」。
可她不知道,她羨慕的鄰居情侶關起門后,兩人經常為了何時結婚而爭吵。
她更不知道,生活多姿的鄰居,卻在背地里羨慕她擁有美滿的家庭。
人總是對自己沒有的東西,感到好奇,然后被它吸引。
而這種無形的「濾鏡」,不自覺會讓我們放大別人的幸福,加大自己的委屈。
很多所謂的美滿,不過是視覺上的假象,情緒上的補償。
放下與他人的比較,把精力投入自己,人生不同亦能充滿驚喜。
04
盧梭曾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是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們看似自由,卻難免會受到他人或環境的影響。
滿眼艷羨他人的美滿,只會把本真的生活套入虛幻的假想,難以過好自己的人生。
生活有不同,人生有所期,放下慕強情緒,聚焦自我成長,不焦不急就是對自己最好獎勵,
余生愿你,有所期,不畏懼,隨心、隨性,見不一樣的風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作者簡介:墨錡與辰,左手帶娃,右手筆耕,多平台上稿作者。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