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各據一方。諸葛亮的才略胸懷,曹操的奸詐智謀,劉備的義薄云天,都已經家喻戶曉。但是對東吳開國君主孫權,許多人其實并不太了解,他的家世淵源一直存在爭議。
孫權為寒門還是世家?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本文通過分析歷史典籍記載,解開孫權之謎,給出較為可信的判斷。

我們先來看看幾種關于孫權身世的不同說法。最常見的一種,即他是三國名將孫武的后代。還有一種說法稱,其祖上是世代仕吳的士族子弟。甚至也有傳說指出,孫權的家族原本只是種瓜為生的農夫。那到底孫權的真正來歷是什麼呢?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豪強割據,群雄林立。這個時代,給了許多寒門武人崛起的機會。孫堅就是其中之一。
孫堅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家庭,雖然門第比一般百姓高了些,但遠不能和世代相沿的豪門大族相提并論。他的少年時代并不順遂,為了糊口活口,只能四處奔波做小買賣。

多年來風餐露宿,孫堅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閱歷,也練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他一個人漂泊在外,寸步不離的就是孫母。
每逢重陽、中秋這些家人團聚的日子,孫堅都要不遠千里回家看望母親,哪怕是在半夜匆匆趕路也在所不辭。這份對母親的孝心和感恩之情,成為孫堅一生的精神支柱。
孫堅生性剛毅,個性耿直。
雖然出身寒微,但他對故鄉的親情一直牢記在心。在外漂泊時,孫堅總會想起祖籍祖墳,對老鄰里的問候也絕不間斷。

由于孫堅的孝順老實,深得鄉親的稱許。後來孫堅加入了地方軍閥的部隊,以驍勇善戰的才干逐漸得到重用。
他先后跟隨不同的主公,立下不少軍功,官職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由于出身太過低微,孫堅始終無法獲得荊州各大豪族的真心相待。這使得胸懷大志的孫堅倍感郁悶。
孫堅曾向心上人吳夫人吐露心聲,說自己雖然在戰場上獲得尊重,但在荊州士族圈內,自己的門第和學識還遙不可及,難以獲得真正的地位。
吳夫人為他分憂,勸他不要因此氣餒,只要持之以恒,終有一天會翻身改命。孫堅由衷地感激吳夫人的鼓勵與支持,這給了他繼續奮斗的動力。

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東漢王朝面臨崩潰,群雄爭霸的局面持續擴大。這為孫堅提供了施展抱負的良機。
在吳夫人的鼓勵下,孫堅帶領家人南渡長江,占據了丹楊、丹陽一帶。不久,孫堅在與劉表的戰斗中陣亡。這個時候,孫堅的長子孫策才20出頭。這個年輕人繼承了父親的雄心壯志,但他面臨的局面并不容樂觀。
孫策性格直爽勇猛,但也聰明睿智。他繼承父業之初,面對強敵環伺的困境,曾一度陷入迷茫。也幸虧有張昭等謀士相助,孫策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
他意識到,要在亂世立足,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于是,孫策連戰連勝,先后擊破江東豪強,占領了大片土地。他智勇雙全的才能和雷厲風行的作風,使群臣對他刮目相看、言聽計從。
但孫策也明白,依靠武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拉攏人心。他時時牢記母親吳夫人的教導,明哲保身之道,在乎與人和睦。
于是他遵循吳夫人的教導,與當地士族聯姻,化解他們的疑慮。同時,孫策禮遇人才,廣招賢士,為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孫策就基本平定了江東。

孫策去世后,弟弟孫權接過了他未完成的事業。
與兄長不同,孫權為人謹慎,善于權衡利弊。在張昭、魯肅等人的輔佐下,孫權進一步鞏固了孫氏在江東的統治。隨著勢力的擴張,孫權也逐漸產生了建國的念頭。
起初,孫權還對自己是否有資格建國心存疑慮。畢竟,他的家世并不高貴,只是依靠兄長的功業坐上了領導位置。為了樹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孫權想到了傳揚「孫武之后」的說法。所謂孫武,乃是東漢初年有功于漢室的孫氏先祖。這個身份無疑為孫權稱帝鋪平了道路,也讓江東士人心悅誠服。

在謀士的建議下,孫權通過各種途徑讓「孫武后裔」的說法在江東傳播開來。有學者考證家譜,有士人在社交場合傳頌先祖,甚至還出現了所謂「孫武托夢」的神跡。
這些舉措果然奏效,朝野上下漸漸接受了這個說法。公元229年,在群臣的擁戴下,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江東自此成為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進入西晉時期,史學家陳壽在編撰《三國志》時,對孫權的身世進行了考證。陳壽性格敏銳,善于分析權衡。他注意到「孫武之后」這種說法在江東頗有市井,但仍加上了「蓋」字表示懷疑。
深究原因,陳壽認為,這種說法極可能是孫權自己流傳出來的。在動蕩年代,許多權力爭奪者都會憑空羅織祖宗,以合理化自身地位。
而孫權這個出身寒微的江東開國君主,更有必要這樣做。
陳壽認為,孫權既然能建立東吳的基業,本身實力已經足夠,不必再依靠虛構的門第來獲取聲望。

為佐證自己的猜測,陳壽細細審視孫氏一族的言行。他發現,孫堅和孫策父子都不太諳儒學,與當時強調教養修身的豪門習氣不同。
此外,孫權曾拒絕修建宗廟等禮制建設,也顯示出他們的出身并不高貴。陳壽因此毅然在《三國志》中記下「孫武之后」一說,但自己并不完全贊同。他希望后人在看待三國歷史時,能辨別虛實,不被傳說迷惑。
南北朝時期,史書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孫堅的祖上原是富春一名種瓜農夫。相傳孫堅的祖父孫鐘生性孝順,為了贍養老母,只好種瓜維生。遇到荒年,生活艱苦,但孫鐘仍然堅持不懈,他那份感天動地的孝心贏得了鄉鄰的稱道。
這個說法與陳壽的考證不謀而合。的確,以孫堅和孫策的言行看,完全不像世家大族的作風,倒更像是農家務農出身。他們淳樸質直,不善辭令,也無心學習當時士大夫必修的詩書。這些特征都與寒門瓜農相符。

綜觀種種跡象,孫權寒門瓜農后裔的說法確鑿可信。
不過,這些低微的家世并不影響我們對這個建國之君的敬佩與崇高評價。
孫權之所以能開疆拓土,興建東吳,正是依靠他本人的決斷和胸懷。寒門弱冠,揮劍江東,傳奇一生,讓人為之贊嘆!

人生的出身固然重要,但個人的奮斗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關鍵。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就是生動的例證。他們以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書寫出讓人刻骨銘心的三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