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張大叔在退休之后,熱衷于戶外運動。他每日都會約好友一同進行羽毛球鍛煉,打累了,出一身汗,就在體育館內的大澡堂泡個澡,別提有多舒服。
前幾天,張大叔像往常一樣打完球準備去泡澡時,剛好遇到好久沒見的朋友,就多聊了幾句。可能是泡澡時間有點長了,張大叔剛穿上衣服出門,被冷風一吹,頓時感覺頭暈目眩,站立不穩。朋友看他不對勁,連忙打120把他送到附近的醫院。
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張大叔是突發腦梗死,所幸送院及時,經過緊急處理后,他的意識很快就恢復了,而且由于平日有鍛煉習慣,手腳功能也恢復良好。張大叔納悶,自己不過是比平日洗澡洗久了點,怎麼突然就得了中風?
這3個時刻洗澡
當心洗的是「要命澡」
不僅是冬天洗澡有講究,這三個時刻也不適合洗澡,對身體傷害性非常大。
01
運動后就洗澡
運動結束后,立刻洗澡并非恰當的選擇。這是因為,在接觸到熱水后,肌肉和皮膚的血管會擴張,使得流向這些部位的血液進一步增加,從而導致其他器官的供血量減少。對于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人群,一旦心臟或腦部的供血不足,可能會觸發疾病發作。
02
一起床就洗澡
許多人習慣于早晨洗澡,然而,對于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早晨(6至10點)血壓往往處于高峰期。在此時段洗澡,皮膚表面血管擴張,血壓突然下降,可能導致腦部和內臟器官缺血,進而引發心慌、胸悶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低血壓和休克。
03
飲酒后就洗澡
在諸多場合,人們可能需與酒有所接觸。然而,飲酒后立即洗澡并不適宜。原因在于,酒后洗澡會導致體內儲存的葡萄糖消耗,從而引發血糖下降。酒精又會抑制肝臟活動,妨礙葡萄糖的儲存,進而容易誘發低血糖和休克。
老年人冬季洗澡暗藏危機
洗澡注意這4件事
1
洗澡前先「體檢」
在進行沐浴前,老年人需確保自身身體狀況良好,無不適之感。
若剛進食或服用藥物,或出現疲勞、乏力、頭暈惡心等癥狀,應先休息片刻,待癥狀緩解后再行沐浴,以免濕熱環境加劇身體不適。
2
飯后1小時再洗澡
建議老年人在進餐后1小時洗澡,并在洗澡前飲用一杯溫開水,以補充洗澡過程中因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的大量水分流失。洗澡結束后,待皮膚尚未完全干燥時,全身涂抹保濕護膚霜,形成一層保護膜,有效鎖住水分,減輕老年人皮膚瘙癢癥狀。
3
時間別超過20分鐘
許多老年人傾向于泡澡,然而,泡澡時間過長,會導致皮膚血管廣泛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從而使得腦組織血流量相對減少。考慮到許多老年人存在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彈性減弱等問題,自身調節血液循環的能力較差,長時間沐浴容易使人疲勞,引發心臟缺血、缺氧,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血栓形成,以及心律失常乃至猝死。因此,建議盆浴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70歲以上老年人沐浴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淋浴以3至5分鐘為宜,每周1至2次即可。
4
身體和浴室都要「預熱」
冬季室內和浴室溫差大,老人洗浴后容易著涼,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更要注意。老人冬季洗澡,往往習慣性地把水溫調高,皮膚受到熱水刺激,毛細血管就會擴張,血流加快,心臟出現反射性的心率加快。一旦關掉水龍頭,或是浴室內有寒氣入侵,毛細血管又會收縮。冷熱變化不斷刺激血壓與心率,容易使高血壓患者出現急性腦、心缺血,導致急性腦中風、心臟病等危險。建議老人冬季洗澡前先做好充足準備,提前5分鐘打開浴霸,確保浴室溫暖。洗澡時,水溫最好接近或略高于體溫,以37℃~40℃為宜,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洗澡時的水溫還應低一些,保持在32℃~35℃為宜。
來源:山西省中醫院
責編:夏天
編審:王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