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甄嬛因生病之由避寵,未現身宮宴,偷偷前往倚梅園,掛上了自己的剪紙小像,誦讀著「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的祈福之辭。
在倚梅園,皇上和果郡王也未愿多留宮宴,默默前往此地,黯然懷念著已故的純元皇后。
宮女余鶯兒因身世低微,被派往倚梅園從事雜務,心頭積郁。事后,余鶯兒巧妙應對蘇培盛詢問時,引用了甄嬛在倚梅園所念的詩句的后半段,使她躋身后宮,成為皇帝親近的枕邊人。
雖然除夕夜的倚梅園事件,多數關鍵人物已了解余鶯兒冒充甄嬛的身份。蘇培盛在向皇帝推薦余鶯兒時并未百分百確定她即為皇帝所尋找的人,只是簡單表示她回答正確,完成了任務。
蘇培盛精明過人,他能洞察余鶯兒并非尋常之人,確信她能贏得皇帝的寵幸。在權謀之中,只要皇上滿意,她的身份又有何重要呢?
果郡王曾提醒蘇培盛勿尋錯人,但在思慮自己的皇兄能夠在奪嫡之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的同時,他明白這個人并非等閑之輩。于是,他選擇不再多言,隨波逐流。
皇帝或許不是理想的丈夫,亦非完美的男人,但在治理國家方面,他卻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蘇培盛和果郡王都洞察到這一點,卻不明白為何皇帝卻未能看透。
而對于那位只在倚梅園留下剪紙小像并吟詠了一句詩的女子,即便皇帝未曾親眼見到她,卻在心頭憧憬,因為她故意讓自己猜不透,如此一來才能激起自身的新鮮感。所以,他決心要找到這個女子。
然而,余鶯兒卻意外地成為了皇帝的寵妃,每日陪伴著皇帝,成為他的知己。她只需冒充甄嬛并熟記一句詩,并非真正的原因,皇帝對她的寵幸,只因他心愿如此,而非她是誰。
皇帝明知余鶯兒是冒牌的,為何仍縱容她?揭開這個真相后,事情的惡心程度讓人不寒而栗。
首先,皇帝對余鶯兒真實身份的發現相對簡單。在除夕夜,皇帝渴望見到甄嬛真容,但甄嬛卻以生病為借口回避,躲開了皇帝的視線。然而,當皇帝尋找甄嬛時,余鶯兒卻毫不猶豫地出現在了他的面前。這巨大的反差引起了皇帝的敏感,他開始產生疑慮,并進行試探。
為驗證余鶯兒的真實性,皇帝向她提出了一句詩: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首詩的作者余鶯兒一無所知,更不理解其含義。皇帝意識到這并非當晚那個有才情的女子,而倚梅園也不是封閉的空間,可能還有其他人在場。
因此,皇帝敏銳地意識到余鶯兒是個冒牌貨。
然后,盡管皇帝已知余鶯兒是冒充的,卻依然寵幸她。這其中有余鶯兒本身的原因。她在短時間內記住那兩句詩的能力和冒充甄嬛的勇氣顯示出她不僅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還懷有一些膽識和野心。
可惜的是,盡管她有野心,卻缺乏與之匹配的才華。她只擅長唱昆曲,外貌漂亮,能夠巧妙地討好人,這使她在皇帝心目中顯得新奇而不失討喜。她的才情有限,但唯獨能讓皇帝全身心愉悅,盡情享受做皇帝的荒淫和放縱。
最后,皇帝對余鶯兒的寵愛與她卑微的出身有關。她沒有任何背景,這讓皇帝在她身上能夠得到無拘無束的滿足感。她的出身使得皇帝不必過多考慮背后的家世問題,從而能夠更放縱地沉浸在與她相處的愉悅中。
在皇帝看來,余鶯兒的存在帶給他無憂無慮的愉悅,毫無后顧之憂。相較之下,其他嬪妃,無論是皇后還是其他有背景的人物,皇帝在與她們相處時不得不思考眾多問題,使得他無法完全放松。
這一切的發展使得余鶯兒在短時間內便成為了皇帝的寵妃,被封為妙音娘子。這樣的決定令整個后宮為之震驚,但皇帝心甘情愿地沉浸在與她相處的愉悅之中。
正如端妃所言,權謀算計交織,皇帝在心機的漩渦中度過了半個人生。
其次,此時的皇帝渴望獨攬大權。華妃背后的年羹堯、太后與皇后宜修支持的烏拉那拉氏家族,讓皇帝感到權力被束縛得太緊。而這次的選秀更是加深了他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毅然決定狠狠地寵幸余鶯兒,向那些自以為出身高貴的嬪妃們展示,一個身世卑微的宮女居然能夠被皇帝如此寵幸,這實際上是對其他人的一記狠狠的耳光。
皇帝越是寵幸余鶯兒,其他嬪妃就越感到被羞辱。這種快感使皇帝愈發沉浸在對權謀的掌控中。比如,沈眉莊明言皇帝的寵愛有多麼珍貴,而余鶯兒竟敢讓她讓路、將欣常關押,這表明她極度仗著寵幸,認為只要皇帝支持,她可以為所欲為,而皇帝也愿意縱容她。
通過這種方式,皇帝向后宮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不要以為你們的背景有多麼卓越,只要朕還是皇帝,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你們都要收斂一點。
然而,可惜的是,這種放縱只能是短暫的,因為在皇帝看來,江山才是最重要的。
寵幸余鶯兒一段時間后,皇帝得到了情緒的釋放和身心的疏解,然后開始了下一步的計劃。他迫切需要解決諸如隆科多、年羹堯等不服從他的人。
在利用余鶯兒憤怒對付真正目標甄嬛時,皇帝果斷處置了余鶯兒,然后與甄嬛聯手,開始了下一個精心策劃的權謀。這一切都是在江山至上的前提下展開的,揭示了皇帝在算計中如何權衡情感和國家大計。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