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王妃死亡的真相逐漸揭開,幕后之人逐漸浮出水面,顧晏惜一直以為凌王妃的死是自己的父親凌王的授意,但其實,這后面也有皇帝的手筆。
硝石工坊發生意外,工人們集體到花家要說法,工人們的身上滿是白色的粉末,就像是結了一層白霜。工人們的樣子經花芷的口一復述,頓時就讓顧晏惜想起了當時董大的供詞。
董大說,凌王府的那場大火燒了很久,還是老天看不過去,下了一場雨才將它澆滅。大雨過后,黑色的木炭上,滿是白色的霜。
顧晏惜經花芷的提醒,猛然想到凌王妃的死可能和上元節的花燈有關,他懷疑是有人在花燈里放了硝石,硝石炸開,所到之處皆是火焰,才會導致火勢如此迅猛。
起初,顧晏惜聽到董大的供詞,只把重點放在凌王府里的嬤嬤身上,卻忘了,上元燈節的時候,在王府里的不只是凌王府里的人,還有莊子上的人。
果然,在一番搜查之下,他發現當年那個制作花燈的人,那便是專門制作花燈的陳嬤嬤,每年都是她將莊子上的花燈送進王府。
顧晏惜順騰摸瓜,果然找到了兇手,那個人便是王府的蕭氏,也就是顧晏惜口中的蕭姨。
蕭氏用陳嬤嬤的兒子逼她,逼她制作了那些硝石燈籠,讓她送進了凌王妃的住處,最后凌王妃葬身火場。
我想柔王妃怎麼都沒有想到,最后下手害她性命的竟然會是沖進去救他的蕭氏,會是哪個她以姐妹相稱的蕭氏。
依照蕭氏所言,她想殺凌王妃是因為周家謀反,凌王日日寢食難安,睡也睡不好,可是又心軟,不愿意休了柔王妃,她才會幫王爺一把。
話說這麼說,可是這事情多少有點不對勁,蕭氏只是一個側妃,她買兇殺死了凌王妃,顧晏惜稍一聯想就發現事情不對勁,凌王若真的在乎凌王妃,這麼多年都不查?
蕭氏口口聲聲說,她殺死凌王妃是不想看到王爺愁眉不展,日夜煩憂,那麼日夜煩憂的王爺到底是真的,還是王爺故意讓蕭氏看到的?
從前面的劇情來看,王爺對蕭氏其實并不信任,顧晏惜給蕭氏買了點心,蕭氏給了一塊給王爺,可王爺沒有接蕭氏拿過去的那塊,而是拿走了蕭氏吃過的那一塊。
王爺對蕭氏的防備肉眼可見,現在想來,蕭氏看到的不過是凌王想讓她看到的,凌王妃的死要真的追根溯源起來,離不開凌王爺的暗示。
原著中,蕭氏是朝麗族的人,朝麗族出了一位智者,將自己朝麗國人安放到了各處,要以此來瓦解朝廷的政權,蕭氏便是智者的一步棋。
但是顯然,劇版將這一部分進行了刪減,或許,劇版將朝麗族的劇情去掉了。劇版中,蕭氏害死王妃不是因為朝麗族的示意,而是因為王爺的示意。
皇帝將凌王爺召進宮之前,關于兇手的猜測,我還是止步于凌王爺,可是當皇帝召進宮之后,我覺得凌王妃的死或許少不了皇帝的手筆。
當年,皇帝登上皇位,凌王害怕自己與手握重兵周氏聯姻的行為引來猜忌,便唆使凌王妃的父親和哥哥起兵謀反。
沒想到,一朝兵敗,凌王卻將自己推得干凈,周氏滿門落盡,禍不及外嫁女,周家只留了周氏一人。
周家一個弱女子,雖掀不起什麼風浪,但是她有一個兒子,那便是顧晏惜。
難道說正是為了防患于未然,皇帝才將顧晏惜接進了宮,日夜養在自己的身邊,讓顧晏惜同他親厚?
結合前面的劇情來看,皇帝對顧晏惜看似親厚,其實并不信他。
顧晏惜從北地回來的時候,故意和前任七宿司首領演了一出戲,讓他自己放棄北地的兵權,逼得他毀容自證清白,表明自己沒有想當儲君的心思。
不論是顧晏惜做什麼,皇帝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消息,并且還時常提問試探他的真心,由此可見,皇帝招顧晏惜回來只是為了讓他成為一把聽話的刀。
凌王妃的死,皇帝并不驚訝,也不可惜,很難說,凌王妃的死不是皇帝在推波助瀾,想要斬草除根。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想要顧晏惜繼續將這件事查下去,才會將顧晏惜罰在慎閣面壁思過,這下面必定還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