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新加坡朋友约在Telok Ayer路吃饭,之后散步经过一座大庙。坡县市中心的庙宇很多,但在这么繁华的位置,还能保有如此规模,来头肯定不小。看到路牌我才发现,原来是天福宫(天后妈祖庙)。
一开始我并没去想妈祖庙为什么在市中心。直到我的朋友说,这边以前都是海,现在的市区CBD都是填海造出来的,我才意识到,对于弹丸岛国来说,精卫精神是多么重要。
Telok Ayer是马来语”海湾”的意思,始建于1839年的天福宫,起初确实是面朝大海。然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妈祖根本连海的影子都见不到了。
新加坡填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殖民时代。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建国之后,新加坡明显加快了填海造地的速度。
我住的附近有个南无阿弥陀佛庙,在Google地图的评论中,有人说他小时候那座庙还在海边,他常常在放学后听着海浪声在庙里玩。如今那座庙和海之间,隔了一座兵营,大片高尔夫球场,东海岸高速路,以及一整个东海岸公园。
自从独立以来,新加坡将近1/4的土地面积都是填海得来的。不过,由于东西北三面被马来西亚和印尼框住了,再填下去容易和邻国搞出领土摩擦,目前主要的领土培育工程集中在南部区域。骑行者圣地Tuas壹号灯柱那条路旁,堆满了用来填海的石头,往南的填海工程也如火如荼。
然而,填海造地的速度,显然跟不上人口的增速。
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人口不到200万,9月底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已将近600万。为了挤出更多土地用于开发,新加坡政府只能双循环,重点向内看。
6月份,占地120公顷的新加坡赛马场被政府盯上,宣布2027年要把这块地收回,用于开发公共住房。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新加坡也有赛马,于是赶在它关门大吉之前,找个有比赛的周六去参观了下。
马场位于偏远的西部世界,从克兰芝地铁站出来就是马场入口,周边没有住宅区,貌似马场就是这个地铁站唯一的目标客户。
马场室内下注区人不少,室外观赛区则稀稀拉拉,观众明显不足。
确实,坐在燥热的观众席根本看不清比赛过程,还不如躲在空调房里看屏幕清楚。而且大多数人显然不是来看赛马的,而是来下注赌博的。这里还在同步直播韩国和马来西亚赛马,赌注多元,选项丰富,实乃消磨时间和钱包的绝佳所在。
如果没有赛马场,对于这些阿叔阿伯来说,可能缺少了集体下注集体欢呼的气氛,但这种热烈气氛显然在政府眼中没有房子重要。于是,新加坡搞了180多年的赛马运动,即将被填进历史的销户表里。
在候选名单上瑟瑟发抖的,还有众多高尔夫球场。新加坡目前有13个私人、3个公众高尔夫球场,占据土地面积的2%。根据行业报告,本地约有8万人打高尔夫,只占人口数的1.4%。
这些有钱人的游戏,显然也阻碍着人口流入的十年大计。于是,政府规划到2030年,要把356公顷的高尔夫用地重新开发,包括着名的滨海湾高尔夫球场。
根据2013年的土地利用计划,新加坡到2030年需要额外5600公顷开发用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预计人口届时将达到650万至690万)。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公顷缺口需要补充,下一个被盯上的占地大户又是谁,但平心而论,这种长远规划保证了新加坡人民的居住质量。
与香港做个比较。根据香港立法会数据,香港人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臭名昭着的16平米。
对比之下,东京20平米,首尔30,伦敦32,新加坡33,超过香港一倍。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自称普通中产阶级,一家四口人加保姆,住在300多平米的别墅里。
有地斯有才和财。正是这样的宜居环境,吸引着八方人才和四海资金流入新加坡。由此可见,妈祖虽然看不到海,仍在保佑这个小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