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產劇經歷了一場期待已久的「集中疫情」。
古裝懸疑劇有《繁城之下》《蓮花樓》,評分為8.5。
許久的醫療話題沉寂之際,諸如《問心》之類的良心劇卻不斷出現。
就連國產劇中很少出現的奇幻題材,也出現在《異人之下》這樣的好8分劇中。
看著百花齊放的景象,讓人頓時有「國劇崛起」的感覺。
但也有人表示,這些劇雖然口碑不錯,但大多看完之后雞肋,與經典還是有很大差距。
那麼什麼樣的劇才算經典呢?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可以反復看也不會覺得無聊的劇。
尤其是頭幾年拍攝的電視劇,由于制作環境比較簡單,往往不看流量,只看質量。因此,產生了許多高質量的產品。
這些劇不僅在播出時,而且在今天都成為了觀眾認可的經典。
說到這里,我們來看看收視率最高的十部國產劇,從第10名開始……
NO.10《士兵突擊》 評價9.5
王寶強沒有入圍今年的金雞獎,這讓很多人不高興。
畢竟寶強在《八角籠中》中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但這麼好的表演卻連提名都沒有。
回顧王寶強的演員之旅,第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無疑是《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
許三多為人誠實、真誠,不善言辭。尤其是剛到新兵營的時候,所有人都看不起這個沒救的新兵。
但他能吃苦,肯吃苦,凡事都必須想清楚再做。這種愚蠢和實用性逐漸被大家所認識。
許三多的純潔感和信念強烈地吸引了觀眾,使他成為節目中最受歡迎的角色。
《士兵突擊》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許三多。
張譯飾演的班長石進、老阿元郎、段奕宏、張國強飾演的連長高成,這些角色在劇中都有亮眼的時刻。
《士兵突擊》的熱評中,有一條讓人深深認同:
在這個善與惡、美與丑扭曲的時代,他為男人樹立了標準和品位——站得筆直、干凈、舉重自如、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NO.9《亮劍》 評價9.5
2004年,《亮劍》一經在央視播出,就立即爆紅。
平均收視率達到11%,最高收視率超過13%。
已經玩過很多次了。
李幼斌飾演的李云龍早已是一種精神符號,他在劇中的很多台詞都成為了網絡上的熱門表情包。
《亮劍》在早期反戰劇中的大膽突破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男主李云龍是抗戰劇中極為罕見的「軍人反派」形象。李云龍不守紀律、沖動、不斷責罵的行為激怒了老闆,他扔下帽子,發誓要懲罰他。
但他的叛逆英雄精神為他贏得了大批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
如此鮮活的角色,與李幼斌出色的演技是分不開的。
在此之前,李幼斌飾演過很多知識分子的角色,所以他很不確定如何扮演李云龍這樣的粗人,他想暫時推掉這個角色。
但最終李幼斌還是給出了完美的表演,所以這部劇之后,「李云龍」就成了李幼斌的代名詞。
《亮劍》唯一遺憾的是電視劇沒能完整呈現整部小說,在李云龍軍銜結束后就結束了。
但這并不妨礙該劇的經典地位。時至今日,它仍被認為是日本第一的反戰劇。
2011年,《亮劍》重拍,聘請了黃志忠、郭靖霖等實力派演員。但播出后卻遭到不少批評,收視率僅為4.7。
NO.8《走向共和》評價9.6
1999年,《雍正王朝》在央視播出,創下央視歷史最高收視紀錄。
初次擔任制片人的劉文武嘗到了甜頭,便開始制作一部以清末民國為背景的歷史劇。
四年后,《走向共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雖然沒有《雍正王朝》那麼受歡迎,但仍然引起了社會的熱議。
隨著《雍正王朝》的成功,劉文武加大了《走向共和》的投資成本。
只有故宮的場景是劇組在2萬平米的工廠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搭建起來的。
此外,編劇團隊查閱了6000萬字的信息,花費了數月的時間精心制作劇本。
然而,最終版本的劇本卻相當大膽。
在人物塑造上,《走向共和》顛覆了以往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認知,讓觀眾看到了他們復雜的一面。
這成為了該劇最大的「黑點」。很多人質疑慈禧等人翻案是否是《走向共和》,爭論持續了一段時間。
由于輿論的影響,《走向共和》自首播后就再也沒有重播,失蹤了十幾年。
好在時間已經證實了這部劇的價值,9.6的收視率就是該劇意義的最好證明。
NO.7《我的團長我的團》 評價9.6
說到抗戰話題,就繞不開兩部「神劇」。
一個是《亮劍》,另一個是《我的團長我的團》。
觀眾對這部劇是又愛又恨。
有人說,《我的團長我的團》絕對是「中國戲劇之冠」,但大多數中國人不明白。
該劇導演康洪雷三年前憑借《士兵突擊》成名。此后,他決定與編劇藍小龍合作另一部劇。當到達云南和緬甸邊境的嵩山時,藍小龍突然有了靈感。
他看到嵩山上有一座墓碑。墓碑下埋葬著8000名在松山與日軍作戰而犧牲的中國軍人。
這些前往邊疆的中國遠征軍很少被提及,甚至連他們的死活都無人知曉。
藍小龍由此出發,書寫了一群「炮火沖鋒」的流浪者的故事。
這群人中,有經過訓練的正經軍人,有渾水摸魚的騙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普通人。
這些被拋棄、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士兵後來從最初麻木頹廢的狀態中醒悟過來。
但故事剛到[高·潮],卻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
《我的團長我的團》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部好劇。它以緩慢而從容的方式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多樣性。
不幸的是,劇組在拍攝過程中相繼遭遇意外,賠償達到700萬。
這也導致了拍攝后期資源嚴重不足,所以后面的場景無法完成,結局只能拼命改。
NO.6《三國演義》評價9.6
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開播,收視率46.7%,令觀眾欣喜。
這個版本的成功在于真實還原了原作的史詩氛圍。
84集,從三部《桃園姻緣》到三部《金歸來》,暖心的劇情和精美的服裝場景,由內而外透露出奇妙的氣勢。
在那個年代,《三國演義》是華語劇中最大的努力,總投資1.7億,其中1億多用于搭建真實場景。
例如,最難拍攝的場景是赤壁的火燒。攝制組專門命令2000多名解放軍戰士充當群眾演員,并準備了70多艘船和50卡車的柴火。
劇組用9台攝像機和一架直升機從天上到地面各個方向進行拍攝,最終完成了這次難度極大的實景拍攝。
《三國演義》拍攝花了三年時間,演員也經歷了三年的痛苦。
比如飾演關羽的盧書銘,為了貼合造型,差點「毀容」。
每次化妝時,都要用乳膠條粘住外眼瞼,然后將其向上拉,以產生紅色和鳳眼的效果。
當它被移除時,它經常流血并起泡,在她的眉毛兩側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這些角色經典是所有演員主義者共同努力創造的。
直到現在,一提到「劉關張」和「諸葛亮」兩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演員1994年的版本。
NO.5《武林外傳》評價9.6
在《武林外傳》之前,沒有人將喜劇與古裝、武俠等元素聯系起來。所以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并沒有受到很多人的好評,在收視率上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但首播幾天后,《武林外傳》開始逆襲,達到了最高的《亮劍》收視率。
當時互聯網發展很快,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在論壇上討論這部劇。
「天哪」、「我上面有人」、「把整本書給我《挪威的森林》」。文章中的這些后現代台詞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至今仍然流行。
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笑話,無一不是提到了當今社會的問題,諷刺效果是壓倒性的。
最神奇的是,每個演員都被選得與角色如此接近,你甚至無法想象如果童翔宇或郭芙蓉扮演這個角色會是什麼樣子。
盡管姚晨、閆妮、沙溢等人近年來拍了不少電影,但看完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武林外傳》。
所以很多經典劇都被翻拍了,唯獨沒有人敢翻拍這部。
棲霞小鎮、同福客棧以及客棧的一群人,已經成為觀眾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NO.4《毛騙 終結篇》 評價9.7
與其他劇相比,《毛騙 終結篇》是一個奇怪的存在。
在此之前,《毛騙》已經上映了兩季,兩季都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
至于該系列的最后一部《毛騙 終結篇》,評分達到了9.7分,甚至超越了《三國演義》《武林外傳》等經典作品。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粗獷的網劇。
沒有著名的演員,制作非常便宜,光是看演員的衣服和表演就感覺很接地氣。
但這種看似粗糙的質感卻讓故事變得更加真實,讓人突然想看一部紀錄片。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編劇水平。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盜賊,難以預料的欺騙,各種伏筆和隱藏的情節,堪稱國產劇劇情的巔峰。
《毛騙 終結篇》前兩季留下的坑一一填補。最終,主角們各走各的路。這樣的結局,讓觀眾感慨萬千。
《毛騙》系列的成功證明,即使沒錢,只要內容好,依然可以成為觀眾最喜歡的菜。
NO.3《紅樓夢》 評價9.7
央視版的《四大名著》中有兩部是王扶林導演的。
一個是《三國演義》,另一個是《紅樓夢》。
在正式開拍前,王扶林看了《紅樓夢》很多遍,但他覺得自己只觸及了表面,很難深入拍攝。
因此,王扶林邀請了沉從文、曹禺、吳世昌等眾多藝術界的「頂尖人才」擔任電視劇的藝術顧問。
從服裝到場景布置再到人物,甚至連劇中插曲的文字,都是根據書中的詩詞改編的。為了捍衛這些大男孩,電視劇也代表了非常高的藝術水準。僅憑這一點,就很難匹敵《紅樓夢》版的李少紅。
這部劇不僅影響了一代觀眾,很多演員人都被「關在」劇中《紅樓夢》,難以抽身。
比如飾演賈寶玉的歐陽奮強,自從這部劇之后,就再也沒有給過像樣的角色角色。他成為賈寶玉的終身出版人。
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42歲出家,三個月后圓寂。
三十多年過去了,《紅樓夢》已經成為國產話劇的藝術瑰寶,而像這樣的作品如今也已成為絕唱。
NO.2《西游記》 評價9.7
不用說,《西游記》 1986 年的版本是經典。可以說,這是榜單上唯一一部老少皆宜的「國劇」。
導演楊杰早在1982年的國慶節就在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除妖烏雞國》這集。
之后,楊杰根據觀眾的意見和自己的問題繼續修改。最終于1986年首播11集,取得轟動反響。
幾乎每個電視家庭都會等待《西游記》的播出。 89%的收視率足以證明該劇對全國觀眾的吸引力。
為了拍攝該劇,導演楊杰和劇組奔赴全國兩個多月來選景。
最困難的是特效。在科技落后的時代,劇中很多特效場景都是用粗暴的方法拍攝的。
比如用滑板制造云霧、通過水族館拍攝龍宮等,在當時看來是很有創意的。
時至今日,1986年版的《西游記》仍是各大電視台最喜歡重播的電視劇。這就是永恒經典的魔力。
NO.1《大明王朝1566》 評價9.8
一部劇能達到《大明王朝1566》的水準,實屬罕見。
從嘉靖帝到嚴嵩、胡宗憲、楊金水等大臣、宦官,他們都是這盤政治棋局的一部分,不斷爭奪權力和地位。
唯一逃脫棋局的人是海瑞,他只接受死亡,不接受官場。在這個游戲中,你單槍匹馬,希望破壞棋局。
每一次權力斗爭的背后,都是中國難以改變的千年制度。就算是海瑞這樣的人,也無法沖破鐵幕。
即使我們有抱負、有抱負,最終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從這一點來看,《大明王朝1566》不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部有歷史深度的文學作品。
但其深度也導致了該劇播出時收視不佳,導致湖南衛視對該劇保密了十年。
現在已有24萬人取得了9.8分的歷史新高,證明了《大明王朝1566》的真正價值。
以上是收視率前十的國產劇。另外,《大宅門》《闖關東》《雍正王朝》《潛伏》《甄嬛傳》《瑯琊榜》《漫長的季節》等經典影視劇雖然同樣享有盛譽,但優秀作品太多,故未列入榜單。
不知道你認為哪部劇是經典劇呢? (夏皮皮撰)
責任編輯: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