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亂世的戰局中,涌現出了眾多英勇的將領,然而,也有一位將領以其手段之陰毒而脫穎而出,成為三國歷史中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他不僅策劃了名將姜維的橫死,更以巧妙手段戲耍司馬昭,堪稱無情之人。這個將領的冷酷手法在亂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將深入研究這位三國時期手段最陰毒的將領,揭示他在戰局中所采取的毒辣手段,以及這些手段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透過歷史的追溯,我們將還原三國時期的權謀紛爭,深入解析這位將領的狡詐與冷酷。
我們將感受這個將領的無情謀略和他在三國亂世中的獨特地位,探討他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鮮明印記的。透過深度解讀,或許能更全面地理解三國時期的權謀爾虞我詐,以及這位將領在其中扮演的陰謀角色。
衛瓘生于魏國一個功勛卓著的官僚世家,他的祖父是魏文帝時期的重要謀臣,父親則是曹芳時期的左仆射、知政事,深受皇帝寵信。在這樣的家族熏陶下,衛瓘從小就承襲家學,對權謀的運作了如指掌。他性格寡言內斂,不善言談,但聰慧過人,舉止穩重,為長輩們所欣賞。
15歲時,衛瓘便通過了當時極難通過的科舉考試,進入地方官署開始了工作。工作中他勤奮好學,辦事精準,深受上司賞識。20歲時,因為處理地方糾紛的出色表現,他便被特別提拔為一縣的縣令。任內他平定了一些山賊盜亂,使邊境地區社會秩序得以穩定,因此他的政績受到朝廷的贊賞和褒獎。此時的衛瓘已初露頭角,成為當時年輕才俊中的佼佼者。
30歲這一年,也就是正值壯年的衛瓘終于迎來了仕途上的大好機會。因為一位久居高位的朝中大員退休,衛瓘被司馬師相中,提拔入朝任職。從此開始了他仕途上的高速爬坡。在這之后的十幾年間,衛瓘繼續勤勉工作,努力學習,同時又注意結交各方人馬,暗中拉攏關系。
他渴望更大的權力,對政治極其敏感,深諳人心險惡,明白只有深厚的人脈和穩固的據點,才能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立足。于是他謹小慎微,小心翼翼,暗中結交朝中左右大員,于紛繁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左右逢源。這一時期的衛瓘可以說是低調中不斷積蓄實力,準備在適當的時機一鳴驚人。
公元263年,蜀漢在魏國連年大舉伐蜀的攻勢下終于不支倒下。
這場戰爭的勝利對魏國意義重大,它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三國鼎立向兩國對峙的重要轉折點。
當年魏國派遣大將鄧艾、鐘會二人統率大軍前往攻蜀。此二人一個以鄧艾為首,一個以鐘會為首,各有麾下親兵,兩人一直維系著表面和睦的同盟關系,互相扶持。可以說他們本是一個以鄧艾為首的鐵三角同盟,共同完成了此次破蜀的偉業。
然而,在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即將攥握在手時,兩人之間卻開始暗潮洶涌,積怨漸生。因為無論是鄧艾或是鐘會,都想在戰后最大程度地謀取自身的政治利益,獲取更高的官爵和賞賜。于是兩人在朝廷中暗中展開了互相攻訐議論的較量,都想證明是自己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應得到更高的賞識。
姜維是蜀漢末年謀臣中的關鍵人物,這場戰敗對他打擊極大。
魏蜀開戰時他便主張采取持久戰,結果未被劉禪采納。如今敗局已定,劉禪被迫投降,姜維心中對主戰派的洗心革面和文治武備的路線極為痛恨。于是暗地里他開始了一些活動,試圖聯系殘余勢力,為恢復蜀漢而奮斗。
同時,鐘會因為跟鄧艾的競爭愈發激烈,心胸中也對鄧艾積存了怨毒。正好這時他也與姜維私下接洽,意圖在魏國體制內引起政變奪權。雙方一拍即合,密謀發動軍內叛亂,在魏國境內起事,重建蜀漢江山。一場政變風暴悄然醞釀。
與此同時,在朝中的衛瓘一直在通過自己的情報網和秘密渠道全面掌握大局。這次叛亂陰謀的醞釀沒有逃過他的法眼。他判斷形勢嚴峻,眼看叛亂一觸即發,一旦爆發將會是一場血雨腥風。
為國家著想,他認為必須立即采取行動,迅速鎮壓此事。
于是他迅速組織忠心耿耿的禁衛軍,秘密行軍來到姜維和鐘會的駐地。然后他選擇了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突然發動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二人擒殺。衛瓘的這一行動出其不意,出奇制勝,可謂勝券在握。
姜維和鐘會根本沒有想到他會來的這麼快,更沒有想到他的行動如此果斷徹底。一場本已醞釀成型的叛亂就這樣在未然之時被扼殺在了搖籃里。姜維、鐘會被擒后,衛瓘并沒有手軟。他認為一個王朝的江山社稷不能被蜀漢殘黨和叛逆之徒覬覦,需要徹底斬草除根。
為儆效尤,他下令將二人肢解,暴尸荒野,站在一旁親眼觀看全過程。現場獻祭般的血腥慘狀對全軍都是一種巨大的震撼。但衛瓘內心卻沒有絲毫悲憫,只有為國除害的痛快和自我膨脹的功成名就感。
衛瓘這次行動果斷迅速,將叛亂扼殺在了萌芽狀態,為國家解了一個大患。他在朝野中一時間聲名大噪。魏帝聽說衛瓘的功勞后大為振奮,認為衛瓘是大局中的堪當之材,封他為左仆射,授予更高權力,命令他全面負責內政重任。
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人不對衛瓘又敬又懼。權傾朝野的衛瓘此時心高氣傲,志得意滿。他與魏帝的關系日漸密切,二人經常長時間閉門密談討論國家大事。甚至在一次宴會上,魏帝竟然握著衛瓘的手說道:「衛君功勛卓著,朕若有三女愿將長女許配于衛君之子!」
場下百官雖然震驚,但無人敢異議皇帝圣旨。于是,不久之后,皇室嫡女就這樣嫁給了衛瓘的兒子衛宣,使衛氏一族一時間名聲顯赫,門庭若市。
可以說,這是衛瓘權勢達到的最高巔峰!
然而好景不長。衛宣這個皇親國戚雖然名滿天下,但私底下卻是一個紈绔子弟。他與尋常市井無賴習氣相似,經常賭博飲酒,結交江湖痞子無賴,不務正業。衛瓘為此頭痛不已。他多次想方設法勸導衛宣走上正軌,但話語都是從左耳進,從右耳出。
衛宣還經常在外惹是生非,打架斗毆。有好幾回衛瓘接到衙門送來的公文,都是衛宣害了人命的交代。衛宣這種無法無天的混賬行徑,在魏國上層是人盡皆知的丑聞。朝中官員有許多都暗自嘲笑衛瓘雖然政治手腕高明,治國有方,但連自己親生兒子都管教不了。
衛瓘因為這層關系也飽受氣焰和執政權力受損的苦楚。他暮年本應功成名就、風光無限,卻也有了許多徒傷和遺憾。
終其一生建樹良多,然最終未能盡如人意,不免令人唏噓。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