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跪在階下的張廷玉,雍正帝閉上眼睛嘆了口氣,「衡臣,你又是為了那阿克敦而來麼?你可還記得,曾經你在先帝面前陳奏的君子不黨的言論?這幾日,你僭越了」
張廷玉聞言,連連叩首,「萬歲明鑒,臣心急失態,愿受責罰,如今朝廷急需能臣干吏,臣只是為國分憂,并非為了私人情誼!」雍正帝心一動,沉吟不語。
雍正君臣的奏對中,提及的這位罪臣,便是清初的一代名臣,歷事康雍乾三朝,仕途三起三落卻安居終老的名臣:章佳.阿克敦。
阿克敦,字仲和,是滿洲章佳氏,正藍旗人。與擅于騎射,勇猛英武的滿洲勇士不同,阿克敦自幼便酷愛詩書,經史子集無一不精,康熙48年高中進士,賜庶吉士。
能成為庶吉士的,必為殿試前十名的英才,而其中滿人能入庶吉士的更是少之又少。康熙皇帝聞之殿試庶吉士內竟然有滿人,龍顏大悅,對阿克敦著重培養提拔。
康熙時期,阿克敦主要做一些于學問有關的工作,比如記錄起居注,任科舉考試的考官,作為皇帝的侍讀學士陪侍在圣駕左右等,他的學問精進,讓皇帝十分滿意。
清初,朝鮮李氏朝廷經常前來朝拜皇帝,因阿克敦舉止得儀,端方有度,皇帝便命他去接待朝鮮使臣,或向朝鮮使者傳達圣旨,朝鮮官員見大清天使如此風姿,十分敬服。
阿克敦在治學之余,面對著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復雜形勢,有著十分清醒的頭腦,非常低調的選擇醉心學問,隨侍皇帝不問其他,明智的不參與站隊,成功的保住了自己。
晚年的康熙皇帝,對面著兒子們的龍爭虎斗和各級官員們的各自肚腸,自是精疲力盡,看著盡忠職守隨侍自己身邊,且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阿克敦,欣賞之情溢于言表。
想想自己選定的天子人選,他欣慰的想,再將他留在自己的身邊磨磨性子,這也是未來天子可用的股肱之臣。果然,康熙帝駕崩之后,雍正帝繼位,對阿克敦十分重視。
與康熙帝寬容仁和的執政方式不同,雍正帝是位「堅鋼不可奪其志」的帝王,他不喜那些枉讀圣賢書,卻不通實務,只懂歌功頌德的庸碌官吏,更愛腳踏實地的能臣。
他即位后,阿克敦終于不僅僅在皇帝身邊侍讀、侍講,雍正帝先將他放在兵部歷練了幾年后,正值兩廣總督孔毓珣被治下群吏彈劾庸懦無為,貪墨腐敗,雍正想起阿克敦。
雍正帝將阿克敦召來進行了一番考核后,十分滿意,決定讓他繼任兩廣總督兼廣州將軍。他對阿克敦囑咐道,「兩廣形勢復雜,各部勢力各自為政,治理切忌簡單粗暴!」
「既不能與當地勢力同流合污,也不能以硬碰硬,碰成兩敗俱傷,其中的尺度,你自己體會。」阿克敦深知此為雍正帝對自己的器重,叩頭謝恩,自是志得意滿。
在先帝身邊多年,阿克敦骨子里也有滿人建功立業的血性,但當時奪嫡的形勢復雜,一但行差踏錯都會萬劫不復。如今新帝登基,幾年磨合下來,對他也信任有加。
此次將這樣的重任交付于他,他自然知道雍正帝對他的信任,甫一到任,他馬上進入的工作狀態,半月之內連上七個條陳,彈劾不稱職的官員,對現有積弊進行整改。
雍正帝對他的態度非常滿意,不但對他上奏的內容全盤允準,還多次在朝堂上對其大刀闊斧的改革態度大加贊揚。私下,皇帝暗暗叮囑阿克敦,注意方法,莫趕狗入窮巷。
阿克敦于中樞任職多年,對于兩廣官場的復雜形勢根本沒有概念,甚至到任至今連原總督孔毓珣被革職的原因都沒有了解應對,只憑著一腔熱血與復雜的官商關系網肉搏。
很快,他贏來了兩廣各方勢力對他瘋狂的打擊報復,什麼當差庸碌,什麼貪腐受賄,彈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飛向朝廷中樞,雍正皇帝方知自己的這位寵臣如此魯莽。
兩個月過,雍正皇帝收到了廣東巡撫楊文乾彈劾阿克敦貪污海關耗銀、太平關耗銀,向外國使臣索賂等多項貪墨罪行,看著手中的真憑實據,雍正皇帝出奇的憤怒了。
阿克敦放著皇帝的勸告當耳邊風,當差簡單粗暴,毫不動腦,本已經讓雍正帝失望。自己的差使沒當好,摟錢的速度倒挺快,他的貪婪更讓皇帝深惡痛絕。
次年,雍正帝將阿克敦革職下獄,嚴加查辦,因為貪墨的數額頗巨,且影響遍及鄰國,讓雍正皇自覺無地自容,于是下令嚴懲,判了他斬監候,只待秋后問斬。
這阿克敦鋃鐺入獄后,曾經與其交好的同僚們紛紛避之不及,作鳥獸散。唯有一個知交,聞聽噩耗不勝嘆惋,此人便是同樣歷經三朝,且配享太廟的張廷玉。
張廷玉自幼老成持重,酷愛讀書,同齡的玩伴都覺得他木訥無趣,對他敬而遠之,唯有一個同窗性格明快又經史嫻熟,與張廷玉頗有共同語言,這人便是章佳.阿克敦。
張廷玉見阿克敦身邊滿人卻能刻苦攻讀,學識淵博,甚為佩服;而阿克敦也敬重張廷玉沉穩踏實,心思機巧。入朝為官后,雖然顧忌著「君子不黨」,二人私下頗多往來。
眼見老友遭難,張廷玉雖深恨老友貪字當頭,被迷了心竅,但也著實可惜了他一身的學識本領,于是多次入朝,向雍正帝為阿克言敦求情,無奈一個「貪」字,素為皇帝厭惡。
幾次說情,均被皇帝不冷不熱的頂了回來,眼見秋后的日子臨近,張廷玉急得團團轉,突聞山東巡撫費金吾上奏江南徐州、沛縣一帶洪水泛濫成災,張廷玉知道機會來了。
那皇帝見用「君子不黨」都沒有嚇退張廷玉,也覺得無奈,只能聽他奏完,張廷玉真誠道,「如今江南水患,民不潦生,若派出督修水道的官員不利,無異雪上加霜」
雍正帝冷靜下來細思,也覺得治理江南水患阿克敦無論學識、能力和熱情都是夠格的,只怕他太貪,可如今那「斬監侯」的㡟子扣在頭上,即便他有賊心,也要掂量一下。
且治水是個苦活計,賢親王允詳若不是為了治水奔波勞碌,也不至于舊病復發,臥床不起,讓阿克敦帶罪立功,實為善策。于是雍正帝派人將阿克敦從死辦牢中提出來。
死到臨頭又得了活命的機會,阿克敦晃如隔世,曾經的那股著輕狂派頭早被嚇得無影無蹤,他趕赴江南,兢兢業業的疏通河道、賑災濟民。在江南洪災上切實做出政績。
從江南回來,雍正帝見他確實比之前大有長進,為人也沉穩了許多,又派他赴準噶爾,為大軍督餉,后又配合侍郎傅鼐一行使團,宣諭準噶爾,穩定邊境,熟籌定議。
如康熙帝一般,雍正皇帝又將阿克敦留給自己的繼承者乾隆皇帝。此時的阿克敦,已是位踏實精干,政令精熟的能臣干吏,新帝即位之初,對這位老臣特別信重。
即位之初,為表明新帝賢孝之意,乾隆帝對安葬父親的泰陵非常重視,特將阿克敦調任工部左待郎,專門負責泰陵最后的施工督建,阿克敦很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乾隆又派阿克敦出使準噶爾,傳遞新帝的敕諭曉喻牧區,又對游牧的區域進行劃分,對于準噶爾可汗的朝賀及時傳達,貢物奉皇帝御覽,他的出使令朝廷和牧區諸多贊譽。
對于為了江山杜稷盡心盡力的股肱之臣,乾隆皇帝也非常慷慨,特賜阿克敦二品蔭生的職位,又將教諭庶吉士的任務交付給了他,一時間阿克敦在朝中風光無限。
可惜樂極生悲,乾隆的元后孝賢皇后薨逝,而阿克敦在皇后冊文中,誤將「皇妣」寫成了先太后,惹得皇帝龍顏大怒,斥責阿克敦幾句后,盛怒離去,阿克敦一時不知所措。
等候一會兒,他見皇帝長時間不返,便自行離宮回家。孰料皇帝去而復返,發現阿克敦未得旨意已經擅自離宮,更添暴怒,竟然下旨將阿克奪職入獄,又要問斬。
阿克敦又戰戰兢兢的在內獄中蹲了兩個多月,好在乾隆帝雖然生氣,但沒有氣昏了頭腦,敲打了他兩個月后,將他放了出來依舊在內閣行走,派他辦差理事一如從前。
而經歷了如此多的人生起落,阿克敦徹底謹小慎微,踏實辦差,得到了乾隆帝信任,太子少保、左督御使到步軍統領一路上官運亨通,至暮年仍不舍放其還家。
乾隆十九年,阿克敦七十壽辰,為了表彰這位老臣幾十年的忠于職守,乾隆特賜「贊元錫嘏」匾額一具,一時為京中官員艷羨不已。
乾隆二十七年,這位宦海沉伏了47年的老臣,于京城病逝,享年72歲,乾隆十分哀痛,特賜他謚號為「文勤」,給他才華橫溢又克勤敬勉的的生平一個公正的評價。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