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旺的家庭,哪怕當下很窮,日子也蒸蒸日上。
朱熹說過:「讀書,起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和順,興家之本。」
不難發現,家庭興旺需要多種因素,若是符合朱熹說的,那就對了。
可是,如何才能體現興旺,看到興旺的預兆呢?不能主觀臆斷,要從家庭本身的情況來判斷。
通常,一個家庭能不能興旺,看以下幾個地方就清楚了。
01
廚房,見煙火。
再大的土豪,也離不開一日三餐;再窮的人,也要好好吃飯。
《舌尖上的中國》里說:「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廚房的存在,不僅僅是滿足了吃飯的需求,還體現了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家境的變遷。
作為70后的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每到傍晚,炊煙升起,母親站在門口喊:「吃飯了。」
喊聲在山谷里回蕩,一家老小都能聽到。
圍坐在方桌前,吃青菜蘿卜,能夠從湯汁里,撈到一點肉沫,都很驚喜。
春天,去尋找一棵筍,冬天去尋找一根葛根,夏天去河里撈魚,日子很苦,但是滋養了我們的成長時光。
現在,我們一家人,都進城了。廚房里的物件,都科技化了。但是炊煙仍舊在升起,生活的滋味更濃了。
從鄉村廚房,到城里的套房,見證了無數家庭的興起。
把鄉下的老屋修整一番,逢年過節還能回去做一頓飯,那是別有滋味的。體現了濃濃的鄉愁。
當然,一個家庭,誰做飯,誰買菜,體現了分工協作。父母老了,子女主動下廚,就是好家風代代傳,是一份孝道。
煙火氣越旺盛,說明家境在變好,人丁也興旺。
02
客廳,見人氣。
有句這樣的俗語:「堂屋有量不生災,正房寬敞出貴人。」
農村有堂屋,用來商議家庭的大事,可以把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都喊過來。
在堂屋里擺上幾桌,一般是家里有了大喜事。誰家有孩子結婚,有孩子考上了大學......老人過大壽,都在這里體現。
從農村來到城里,堂屋變成了客廳,雖然來來往往的人少了,但仍有人來串門。并且,串門的人,一定是關系非同一般的人,安排了家宴的話,關系就更加親密了。
清朝末年,江蘇睢寧的知縣易作梅在客廳里,會見了落榜的曾國藩。
一陣寒暄之后,易作梅借了一百兩銀子給曾國藩。
後來,曾國藩中了進士,成為了晚清名臣。易作梅,也算結交了一門好親。
當然,曾國藩在上升的過程中,也會見了不少來投奔的人,也有同僚常常到家里來喝酒。
比方說,曾國藩的父親過生日,他就在家里擺上了幾桌,把京城的熟人和同事,都喊來吃飯,一來是熱鬧,而來是促進感情。
他在家書中寫道:「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不管外面的局勢多亂,若是一家人能夠勤快,對人尊敬,總是會好起來的。
當我們走進一個家庭,看到客廳的擺設、客廳里的人,就能洞察到家庭的人脈關系、和諧程度、待人的禮節等。
那些一年四季,客廳都冷冷清清的家庭,顯然就人氣不旺盛了。
對客人很沒有禮貌,隨時都會拒人千里之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人脈關系。
客廳很亂的家庭,顯然是清掃不及時,體現了家人的懶惰,或者家人的習慣不夠好。
古人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
」
常有親友來訪,還一起商議大事,好事連連;常有狐朋狗友,吃喝不斷,破事不斷。
把客廳用好了,家庭對外發展更容易,家庭的格局更大。
03
書房,見真知。
富蘭克林說過:「勤勞的家庭,饑餓過其門而不入。」
一個家庭要興旺,不僅要努力工作,想辦法去創業。更要有智慧。
俗話說:「人是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的。」
提升認知,比蠻干,更加靠譜。
北宋時,蘇軾的家庭,一家人都愛讀書,父親中年讀書,帶動了兩個兒子的學習興趣。
蘇家不僅有書房,房子里的擺設,物件的取得,都很講究。
比方說,蘇軾很喜歡硯台,并且頗有研究。他用硯台來警示自己,要做君子——「懿矣茲石,君子之側」;用硯台作為禮物,結交朋友,書畫家米芾就得到了他送的一方紫金硯。
一個家庭,若是沒有書,就像沒有窗戶一樣難受。一家人,都如籠中之鳥,怎麼也不能展翅高飛,或者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書讀多了,讀薄了,人生就有了厚度,從而有了好的起點。若是有了機會,一飛沖天。
看看書房,是灰塵很厚了,擺放了什麼?若是沒有書房,就看看書桌,哪怕是一張簡陋的書桌,都能體現求學的姿態。
最可怕的是,書房很大的,但是里面只有灰塵,或者擺放了酒肉、玩物。
04
生活在興旺的家里,人在低谷,一抬頭就能看到星空。
生活在不興旺的家庭里,手里有錢,也會感覺到迷茫、痛苦。
有煙火氣的家庭,我們可以好好吃飯,感悟勞動的成果。
有人氣的家庭,能匯聚靠譜的人脈資源,人幫人,迅速成長。
有書香氣的家庭,厚積薄發,子孫都有出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家庭興旺,非一日之功,要面面俱到,最好是廚房、書房、客廳都有好的氛圍。
記住,我們走再遠,闖蕩再久,家才是最好的歸宿。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