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朝政日漸散漫,貪腐盛行。為治貪根,乾隆決心查辦十大督撫貪官。但直接動手又難,遂設下精妙局面,先敬金杯共飲,再翻盤查辦,可謂深思熟慮、步步為營。這一段「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的歷史曲折,令人嘆為觀止。
時值乾隆二十年,萬福樓竣工在即。此樓系地方督撫捐資所建,乾隆欲借機查辦十大貪官。但直接調查難度頗高,乾隆遂決定先設局麻痹眾督撫。
乾隆諭旨,召集十大督撫赴京慶祝萬福樓完成。表面上,乾隆要感謝眾人捐資與賀喜;實則,乾隆心中早已盤算出一番翻天覆地的大計。
他想要好好教訓這些貪得流油的奸官,必須步步為營,方能成功。這次召見十大督撫,乾隆已經謀劃許久。
他必須先打動這些狡猾之徒,再一舉將其擒拿。這樣才可杜絕朝中腐敗之氣,整肅吏治。乾隆明白,要鏟除貪瘠之根,必須蟄伏不動,蓄勢待發。
當日筵席,乾隆臉上堆滿了笑容,殷勤招待左右,舉止從容不迫。他微笑著舉杯,贊嘆眾人修筑萬福樓的功勞。
眾督撫也緊隨其后,舉杯回敬,口中謝恩言謝不絕,笑容可掬。這畫面其樂融融,絲毫看不出端倪。
但僅乾隆自己知道,他的笑容背后隱藏的是冷酷無情。他在估量這些奸佞的罪證,揣測如何一網打盡。乾隆的眼中閃爍著冷光,像是獵人盯著獵物一般,隨時準備發動致命一擊。
席間,乾隆面帶慈愛,先是略施恩惠,宣布「今日不必拘禮」。眾督撫雖喜不自勝,但仍嚴守身份,畢恭畢敬。乾隆復言,今日宴請,特為慰勞辛勞之臣,并要「代為敬酒」。眾人聞言大悅,視為君王嘉獎。
唯獨乾隆心知肚明,此舉不過為稍后翻盤做準備。他要先示好,讓這些奸佞放松警惕,然后一網打盡。乾隆用溫和的言語表面麻痹眾人,實則手握重兵,隨時可以向他們發動攻勢。
果然,舉杯未幾,乾隆便道:「修此樓,汝等出銀,朕當領情。今特設宴為報,嗣后勿生他念。」言下之意,銀財一事到此為止,君臣兩清。
故而凡事皆可重新議。乾隆的話外音,想讓這些貪官安心,讓他們相信自己已無任何追責之意。如此,待會翻臉時,他們必定措手不及。
乾隆表面寬恕,實則警告;明察暗訪,早已掌握這些奸佞的罪證。他正等待時機成熟,一舉將他們送上審判台。
此后,乾隆針對各督撫輕拂重點,交加褒貶。對湖廣總督吳善達夸道:「汝勤政愛民,朕所念。但望汝保十全,勿生遲疑。」吳善達稍作遲疑,即表示「謹遵圣諭」。
乾隆的話外音無疑在警告,你日后還將受查,不要有僥倖心理。吳善達面色大變,心中頗不安生,但表面還是謙遜順從,生怕露出破綻。
對四川提督阿里哈贊嘆道:「汝政績卓著,朕深念在心。但有投書參汝者,待查明實情,當伸公道。」阿里哈聞言大驚,面色處變,唯有順從應對。
他明白,乾隆的話中有話,自己的黑幕難逃法眼。阿里哈心中暗自后悔,自己貪欲太重,似乎已被乾隆看穿,此時只能硬著頭皮應對。
如此種種,無不暗示「你我兩清,你我皆知大義」。表面寬恕,實則警告。令眾督撫既感激圣恩,又忐忑不安、防不勝防。他們以為自己已脫險,哪知道乾隆早已看穿了他們的廬山真面目。這些老奸巨猾,還想蒙混過關?只怕是癡人說夢。眾人志在必得之時,哪料今日竟被乾隆識破,此刻心中后悔莫及。
最后,乾隆突然對御史錢峰贊不絕口,力薦他「秉公忠誠」。眾人一頭霧水,待乾隆明喻「州官與御史同心協力」方稍明其意。
原來,此舉是為日后檢查十督撫,重新部署錢峰做準備。乾隆深知,要將這些狡詐難纏的老狐貍一舉擒拿,非錢峰這樣忠心公正之士不能。錢峰為人正派,絕不畏權貴,乾隆決意讓他重新審視十大督撫的腐敗問題。
果然,錢峰稍遲疑,隨即領悟乾隆用意,站出請辭,再查十督撫以雪前恥。乾隆州里阻止,轉念又思,不妨準其所請,趁勢查辦十貪。
錢峰展現出一名忠義之臣的擔當,讓乾隆看到了希望。乾隆欣慰地點點頭,錢峰果然沉著冷靜,立場堅定,正是整肅吏治的良才。有了錢峰助力,乾隆終于看到端倪,相信奸佞們的罪惡終將被磨滅。
于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悄然展開。乾隆先集體夸獎十督撫,為日后突擊檢查做好公關。等十督撫返任放松戒心之時,立即發動御史重新檢舉彈劾。
此舉不啻「金杯共汝飲」,待時機到了,立即「白刃不相饒」,將眾奸細細查辦。乾隆運籌帷幄,終于將這些狡兔推進天羅地網,讓他們無路可逃。
可以說,乾隆設局匪夷所思,步步沉穩,正如他本人對大局的掌控能力。而十大督撫終究難逃法網,不啻束手就擒。
他們自以為可以欺君罔上,哪知終究難逃乾隆的鞭笞與制裁。當真正的制裁來臨時,他們驚恐萬分,后悔不迭,卻已無路可逃。面對乾隆的智謀和錢峰的正義,他們退無可退,只能認命接受懲處。
這出乾隆「金杯共汝飲,定計翻盤」的大戲,折射出一個君王雷厲風行的作為與氣度。乾隆胸有成竹,深思熟慮,步步為營,終將奸官引上誅網。
可見真正英明的君王必定思慮周密、運籌帷幄,始能成就大業。而貪官終需償還昨日鄭重的金杯,這是歷史的必然。乾隆與十大貪官的較量,充分彰顯出君王權威的凌厲與不容侵犯。
有了這樣英明神武的圣君,大清盛世方得以開創。這場典雅的宴會背后,是乾隆對貪官們死纏爛打的決心。他必將這些奸佞繩之以法,為民請命。
關于這場「金杯共飲」的避重就輕,歷史給出了公正的評判。表面上春風化雨,實則陰謀詭計;明察秋毫之下,卻隱藏著權力的冷酷無情。這正是君權至上的必然結果,也讓人不得不反思權力運作的本質。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圍獵行動背后,乾隆作為君主的責任與擔當。他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義無反顧地清除朝中腐敗之源,以經略天下。這種大局意識與鐵腕手段,使乾隆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偉大君主。
雖然他的做法難免招致爭議,但更本質的,是他作為圣明君王的胸懷與魄力。這也從側面展現出中國封建王朝的獨特政治倫理,君權神圣不容侵犯的統治信念。這場看似平靜的飲宴,其實飽含了君臣關系的種種深意,值得繼續探討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