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魯瓦省來的董卓,原本只是西涼一方的小軍閥。沒人能想到,這個蠻夷之將,會在東漢末年崛起,一時間讓「董卓」三個字充滿了血與火的氣息。
公元189年,大漢河山已然是風雨飄搖。永元九年,在朝臣的請求下,西涼軍閥董卓領兵進京,表面上是幫助大將軍何進平定宦官和十常侍的亂事。然而這一舉動,卻成為漢室的萬劫不復。
「引狼入室」,這四個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何進邀請董卓的舉動。本意是利用外力除掉心腹大患,卻給了董卓可乘之機。果然,大漢江山就此落入外人之手。
何進看似權傾朝野,卻也左右維艱。十常侍這個心腹大患糾纏不休,而袁紹、曹操等豪強看他不順眼,早有奪權之心。這位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終究還是選擇了錯誤的藥方。
董卓順利進入洛陽,立刻揮兵殺掉了十常侍,并鏟除了何進一黨。一個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就這樣毫不費力地奪得了大漢的統治權。這對于許多漢人士大夫而言,無異于是場噩夢。
面對董卓的暴政,袁紹、曹操等人很快聯手討伐。其時正值192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可以說是歷史的轉折點。要在這種大亂中稱王,董卓必須依靠自己強大的軍力。
而就在此時此刻,董卓和他的西涼集團正是全盛之期,勢如破竹。這些來自西域的將士為他征戰四方,使各路漢人英雄束手無策。董卓集團在這一時期的強盛姿態,至今仍令后人津津樂道。
說到董卓,許多人的印象都是暴虐殘忍,荒淫無度。但作為一個軍閥首領,他的才干還是有目共睹的。
這位西涼軍閥雖然長相奇怪,但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據說他能一箭射穿幾層鐵甲,是當世數一數二的猛將。在沙場上,董卓騎馬縱橫,力戰數百人也從未敗績,可見他過人的武藝。
在進軍中原前,董卓已經在西域立下汗馬功勞。他威武過人、頭腦清醒,很快就在當地嶄露頭角,一統西涼各部。董卓看重人才,善于用人,也因此聚集了一批猛將和謀士。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各有所長,令董卓軍隊戰力十足。在中原諸侯看來,蠻夷之帥并不可小覷,正因為有人才輔佐,董卓方能稱王稱霸。
進入洛陽后,董卓先是大開殺戒,消滅了宦官和何進的勢力。
這一手腹背受敵的殘暴手段,著實叫朝野人心惶惶。緊接著,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四面樹敵。
在對抗北方袁紹聯軍時,董卓毫不猶豫地揮師南下,棄守洛陽,欲將漢獻帝帶到長安避禍。這種決絕果斷的作風,正體現了董卓的西涼膽氣。在他看來,天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需要顧忌舊有的倫理觀念。面對強大敵人,他選擇退兵而非硬拼,這也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
當然,就因此董卓也被后人看作沒有人性的暴君。但不可否認,正是這種強悍進取的蠻夷之魂,讓董卓在中原稱王許久。當時的中原群雄,沒人有如此決絕的作風和膽氣。
要說起董卓麾下最出色的謀士,非李儒與賈詡莫屬。可以說,沒有這兩人的輔佐,董卓也不會如此順利地控制朝堂。
李儒可以說是董卓的左膀右臂。在進軍長安的路上,正是李儒建議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化解了北方聯軍的圍追堵截。此舉避開了與袁紹正面沖突,為占領長安創造了良機。
此人手段極為陰險,為達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他曾遣人謀殺袁紹的叔父,斷絕袁氏發跡之基。而后又設計引誘呂布,險些害死了曹操。可以說,李儒的每一個計策都處心積慮,意在給敵人致命一擊。
為了籠絡李儒,董卓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儒也確實報答董卓的知遇之恩。可以說,如果沒有李儒的輔佐,董卓很難在中原稱王。
相比之下,賈詡在董卓手下并不如李儒得寵信。但這位「毒士」的智謀也是出奇制勝,令人嘆服。他深謀遠慮,每一計都精準狠辣,讓敵人致命。
日后賈詡輔佐張繡,用計謀幫助李傕、郭汜占領長安和洛陽。在宛城之戰中,他用計陣險些置曹操于死地。真可謂命運多舛,李儒最終與董卓同歸于盡,而賈詡則成功進退,最終成為魏國謀臣,助曹丕取得皇位。
這兩位頂尖謀士,可謂董卓集團的智囊與大腦。他們的謀略使董卓屢屢得手,在中原稱霸。若沒有二人,西涼蠻夷又怎能在亂世中立足?
呂布、高順、張遼,可謂是當時董卓麾下三大猛將。各自後來都成為一方軍閥,立下汗馬功勞。他們都是萬夫不當的猛勇之士,為董卓立下赫赫戰功。
其中呂布尤其驍勇,可說是董卓手下之最。《三國演義》中將他描寫為無人能敵的戰神,這不無其事。呂布性格貪婪,為人輕佻,但他精通騎射,驍勇善戰,馬背上殺伐如神。
在董卓麾下時,呂布就以勇猛著稱。後來他更是在許多戰役中力戰劉、關、張三大英杰,身手矯健,仿佛馬超再世。當真是萬夫不當,所向披靡的猛將。
高順則是呂布麾下一大猛將,統領「陷陣營」之眾。他訓練有素,將士作風嚴明。每逢交鋒,高順沖在最前,令敵軍膽寒。他與曹操大將夏侯惇戰數十回合不分上下,可見武力過人。
而張遼後來于曹操麾下大放異彩,被稱作「五子良將」之首,當年也是董卓麾下猛將。他雖未得到董卓重用,卻也以勇猛聞名。世人共識張遼為人忠勇,作戰驍猛,馬背上殺伐如飛。
這三大猛將可謂西涼猛虎,為董卓立下汗馬功勛。
沒有他們的驍勇善戰,董卓也難以在中原稱王。三人各有奇才,使董卓軍威震華夏,令群雄望之色變。
除了三大猛將,董卓手下還聚集了許多好勇斗狠之士。這些來自西域蠻夷的戰士,充滿了生猛的氣息,將中原文人士大夫唬得魂飛魄散。
華雄是董卓麾下驍勇善戰的猛將。在官渡之戰中,他連斬袁紹軍兩名上將,一時間威震華北。後來他雖死于關羽刀下,但仍讓人津津樂道他馬背上連砍數人的猛勇姿態。
徐榮不但才思敏捷,而且勇猛過人。他曾在山陰伏擊黃巾軍,大破孫堅,此戰一鼓作氣直取豫州。后又在汜水關設伏,重創了曹操的軍隊。每每闖破敵陣,徐榮所向披靡,令人嘆服。
李傕、郭汜兄弟更是憑借武力奪得了北方實權,讓朝廷只能任由擺布。他們手下精銳羽林軍,虎視眈眈,令洛陽百姓膽戰心驚。
張濟之侄張繡不但槍法高強,而且用兵如神,百戰百勝。每每親臨陣前,張繡必定揚槍狂呼,令敵軍喪膽。他又深諳兵法,能以少勝多,是當之無愧的猛將。
可見董卓麾下猛將輩出,都是能撼山河、橫掃沙場的一時之選。正是這些猛將的存在,使得西涼集團氣勢如虹、威震華夏。
獲得如此多人才支持,董卓本有機會在中原稱王稱帝。但他放縱享樂,不思進取,最終還是敗給了漢人英雄的團結聯盟。這批忠心之士也就四散落空,各奔東西。
191年,聯軍猛將呂布在昌邑刺殺了董卓。西涼集團星星之火,自此漸漸熄滅。呂布倒戈占領冀州,很快也被曹操所滅。人才輩出的西涼軍團,就此土崩瓦解。
李儒、高順等死伏戰場,他們勇猛的生命并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張繡和賈詡則附身曹操,終成就魏國基業。可惜他們的才華沒有傳承西涼的火種。
董卓和他的西涼集團,就像曇花一現般,轉瞬即逝。但那一段輝煌史詩,至今還被后人津津樂道。當年令人膽寒的西涼猛將,已成傳說。
這些來自西域的將士,或許注定無法在中原立足。然而他們卻為三國演義增添了許多傳奇人物,也豐富了這段歷史的色彩。當年的風云變幻,已隨時間流逝。人們記住的,還是那些在戰亂中留下傳說的倔強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