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甄嬛傳》,筆者以為浣碧成為果郡王的側福晉,是她自己內心的渴望,以及甄嬛的大力舉薦和成全,實際上,這里面遠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
果嬛戀讓一部分觀眾動容,不過也有很多人質疑果郡王的心思。無論是從果郡王戲謔甄嬛露出的腳,還是果郡王不顧一切去救她的沖動和後來的躺雪地、淋大雨,都給人一種「演戲」的錯覺。
包括後來的「小像事件」中,果郡王的行為也頗為怪異,而甄嬛主動提出讓浣碧當果郡王的福晉,目的也沒那麼單純,到底有什麼隱藏的真相呢?
起初,在凌云峰,甄嬛處于最艱難的境地,在崔槿汐的勸說下,暫時依靠果郡王,這也正如果郡王所愿。
在這個階段,浣碧也對果郡王產生了傾慕之心,得知果郡王已死的消息時,她的傷心程度不亞于甄嬛,甚至在果郡王又重新出現時,她貿然沖上去緊緊抱住「心上人」,全然不顧甄嬛的感受。
甄嬛將浣碧的心收進眼里,旁敲側擊地對她進行規勸。
但是,在中秋夜宴,「小像事件」讓很多觀眾看傻眼。有人認為這是浣碧故意碰掉果郡王珍藏的小像,然而以果郡王的心思,如果是果郡王故意掉出,也不是不可能。
小像讓甄嬛心驚了一把,再加上恒親王一句「這小像倒好像是熹貴妃」,讓甄嬛以及浣碧更加緊張。葉瀾依解圍說小像更像玉嬈或浣碧。
果郡王此時的神色卻讓人心急,他并沒有立刻做一個辯解,圓一下場面,而是任由皇上撿起,拿起小像仔細端詳,慢慢排除掉玉嬈后,皇上的疑心逐漸加重。
果郡王仍然沉默,仿佛在看皇上的笑話,兩個人在另一個時空進行著對話。
皇上:「你該不會覬覦我的嬛嬛吧?」果郡王:「你以為身邊這個女人是你的嗎?她早就是我的人了。」
另外,果郡王也有借此向甄嬛表明他態度的意味:即便你回到宮里,但是永遠不要忘了,你是我的人。
甄嬛不得不說了一句:「莫須有的事情,這一年來臣妾已經經歷了太多。」從她回宮后就各種流言蜚語不斷,「滴血驗親」讓她從險中走出來,如今又來一次「污蔑」,著實讓人唏噓。
其實,甄嬛從回宮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經決定要放下果郡王了,只有把這份情愫永遠埋葬,她才能保全自己、孩子和甄家。
所以,在浣碧突然跳出來,說那小像其實是她時,甄嬛順水推舟,向皇上提出要收浣碧為義妹,并希望她以「福晉」的身份嫁入王府。
甄嬛、浣碧以最大力度消除皇上的疑心,幫果郡王圓了過去,然而果郡王的回應卻讓人大跌眼鏡,他說自己一直深愛著一個女人,心中的福晉只為她保留。
果郡王就像在對皇上說:「對,不用懷疑,我深愛的那個女人就是甄嬛。」同時,他也在對甄嬛說:「我們早就在凌云峰定情,甚至還寫了合婚庚帖,你現在想背棄我嗎?而且,我們的孩子還沒繼承皇位,大業還未完成,你不要忘了自己的使命。」
最后,皇上將孟靜嫻和浣碧都賜予他做側福晉,眼看著果郡王還想再說什麼,把小像扔給他,讓他閉嘴,潛台詞是:大家都這麼竭盡全力維護你的面子了,你還不知趣,趕緊退下吧,關于你覬覦嬛嬛的事,我以后再找你算賬。
果郡王請旨讓浣碧主持家室,是因為該威脅皇上的威脅了,該敲打甄嬛的也敲打完了,讓浣碧主持家室,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收場,一方面,讓小像是浣碧的結論合理化,另一方面,今后有利于和甄嬛保持聯系。
從甄嬛的角度,她希望浣碧成為果郡王的福晉,一是為了成全浣碧,二是告訴果郡王他們此生絕無可能,三是浣碧有了「福晉」的身份,更有利于甄家的生存。
後來,甄嬛也和果郡王說明,浣碧并非自己的丫鬟,而是同父異母的親妹妹,讓他好生相待。果郡王再不愿意,此事已成定局。
浣碧出嫁前,為甄嬛惋惜,感覺自己占了甄嬛的位置,但甄嬛已經把對果郡王的心狠狠掐滅了,她非常堅定地說:「我的位置是皇上的熹貴妃,你何曾占了我的呢?」
甄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她已經徹底放下了果郡王,讓浣碧不必擔心今后有人會惦記她的夫君,最重要的是,甄嬛希望今后浣碧繼續與她一同維護她在宮中的地位,并保全甄家的榮耀。
然而,浣碧進王府后,卻被孟靜嫻打敗,雖有主事之權,卻還不如體弱的孟靜嫻能博得果郡王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