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養育孩子,就是一條不停總結經驗的反思之路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問題,但反思卻可以及時糾正錯誤、避免入坑
說實話,回想過去陪伴女兒成長的十年,我并沒有發現有什麼教育奇跡
大道理不知道說了多少,可孩子就是沒有成為我所期待的樣子
更可氣的是,孩子就像是一道放錯調料的菜,只有你用嘴巴嘗過后才知道出現了問題
當你想要極力去挽救時又是一項技術活挑戰了,多放一些、少放一點調味劑,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而教育也如烹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開始找到對的方法,不放大錯誤才是減輕損失的最簡單方式
01
重視獨立培養
不要事事安排妥當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每一聲啼哭都讓人揪著一顆心
記得女兒出生后的2個小時,一直哭個不停,爸爸和奶奶換著班地抱著哄都不管用
到了晚上,聽著越來越強烈的哭聲,我示意爸爸把寶寶抱過來和我一起睡
當時,女兒一放到我身側就立馬不哭了,看著恬靜容顏,自此我把自由搭進去了
往后的日子里,不管自己多苦多累,對待女兒這件事從來不會含糊
3歲以前,保姆式貼身服務,刷牙洗臉、吃飯穿衣,一切都親力親為地伺候著
結果,女兒上幼兒園后不會自主吃飯,還經常尿褲子
到了上小學,每天早上女兒只需要做一件事:「睡醒」
在衣服有人穿、書包有人背、甚至吃飯有人喂的情況下,我慢慢發現了真相:
「這不是養孩子,是培養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巨嬰呀」
而缺乏獨立能力的女兒呢,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積極性,反正就是擺爛思想:「有我媽呢,怕什麼」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我開始慢慢培養獨立能力,可從小形成的依賴并沒有那麼容易斬斷
你想在生活上讓孩子獨立,那就避免不了會成為孩子眼中的「壞人」
這就像是你買了一顆糖,然后又告訴她「不能吃,會蛀牙」一樣,讓孩子從心理層面產生落差感
所以,不想讓孩子在起伏的落差感下和父母背道而馳,那一定要從小重視獨立培養
當你不再事事安排妥當,孩子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后,沒有依賴就沒有期待、也沒有落差與責怪
02
改掉寵溺毛病
真正的愛不是滿足
十歲女兒被養成缺乏獨立能力的巨嬰
除了日常事無巨細的安排之外,還有想要就給的物質滿足
小時候總覺得「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但凡是孩子想要東西就會盡量滿足
本以為在愛的包圍下,女兒一定會成長得越來越有活力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活力竟然體現在「如何獲取更多」的800個心眼上
就拿為女兒購買兒童手表方便聯系這件事來說,一開始為了單純聯系、不影響學習,我特意選擇只有通話功能的普通電話手表
結果呢,女兒把手表帶到學校沒幾天就開始鬧脾氣,她回家告訴說:「同學說我的手表是盜版,我想要跟他們一樣,可以加好友、還可以用手表付款買東西」
這個要求肯定沒有滿足
被拒絕后,女兒就想盡辦法達成心愿,不是當著奶奶的面念叨,就是吐槽正在用的手表聲音太小了
最后,奶奶是如愿滿足了,可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需求也隨之即來
這就是寵溺的惡果,你不停地滿足孩子、孩子也會不停地索取
我們想要孩子把聰明勁兒用在正點上,那就要從改掉寵溺毛病開始端正風氣
03
尊重人格發展
把不順眼看成欣賞
和朋友聊天時我們談起了教育里的一個通病: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反抗意識就越強?」
這個問題并不難理解,孩子長大后的叛逆反抗是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
可引起反抗意識的誘因,還是在于整個家庭的教育鏈影響
就像以前一遇到女兒犟嘴的時候,我都覺得孩子就是不聽話、變壞了
為了能讓事態能如自己的期望發展,我試過軟方法、也用過硬方法,最終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直到又一次爆發爭吵,女兒大聲質問我:「憑什麼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我說的就不對,你要是看我不順眼就別跟我說話呀」
不得不思考,身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確實是走進了教育誤區
明明是希望孩子糾正錯誤,可話到嘴邊總是變成了責備與埋怨
這就是孩子的個性發展,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他們的想法多了、個性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有些孩子甚至能一天纏著家長問十萬個為什麼,如果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奇葩問題時選擇漠視、或者不耐煩了,那這就等同于把孩子往外推
優秀的孩子也從來不是按照家長安排好的劇本去走,他們需要在更多實戰經驗中感受案例、獲取經驗
記得中考那年班主任給我們加油打氣,他告訴我們: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正如你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秀與才華,你們只需要做好自己、全以赴去做好當下的事情,不留遺憾就是最大的希望」
這段話一直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你想讓孩子成才成人,那一定要明確我們的口號:只有人才教育,沒有人格控制
有標準嗎?有
總結17個字: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把不順眼看成欣賞
04
關注性格養成
和孩子聊感興趣事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
我們希望孩子成長得更好,可所有優秀孩子的身上,又少不了家庭的影響成分
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存在某些問題時,那就要想著從家庭方面找找原因了
上星期的同學聚會就刷新了我的新認知
那天,從來不跟大家聯系的學霸麗麗突然也來參加聚會了
還記得上學的時候麗麗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也不是班級第一、就是年級前十
都說學霸本應該是天之驕子,也是同學們學習上的榜樣與指導,可麗麗的性格實在是太沉悶了
特別是和別人講話的愛搭不理樣子,也讓她慢慢成為了一個孤單的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這就是學霸本質,和普通人不在一個頻道、也沒有辦法溝通
直到那次同學聚會才知道,原來麗麗并不是天生性格孤僻,也不是因為學習好就瞧不起學習不好的同僚
小時候母親給她灌輸的思想就是:「小孩子就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那都是長大后的事,你現在只要把成績搞好,其它什麼事都和你沒關系」
平時和母親之間的溝通呢,基本上也是只局限于作業和成績
正是受到母親這種「只有成績」的人格教育,麗麗才逐漸喪失了交友能力
等到真正長大步入社會之后,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與人社交,甚至還擔心說出的話惹人嫌棄
看吧,成績并不是決定一切的標準,比起智力教育孩子也更需要全面的人格培養
我們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口號也是:和孩子聊感興趣的事
也許你并不知道孩子的性格會對他們產生怎樣的影響,但只要孩子還愿意分享,那一切都不會太晚
知孩子所知,想孩子所想,也沒有什麼比了解孩子更有影響力
05
了解精神教育
提高孩子的挫折教育
真正優秀而強大的孩子,是來自于強大內心的挫折意識
他們也不是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摧殘,而是風雨再大也有抗壓的精神力量
有一個男孩,他學習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學習標兵
從小學到國中,每天晚上都能自主學習到很晚,有時候是深夜22:00、23:00…
到了高中,面對更大的學習壓力,男孩甚至熬夜刷題到凌晨一、兩點
大家都說男孩是天生的學霸,學習就跟玩一樣簡單
事實上,男孩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越是活在別人眼中的「優秀生」,越是有著不容退步的矚目焦點,為了不讓成績倒退才會每天晚上不斷熬夜刷題
可再強的學霸也不是神,他們也會生病、也會需要關心
大概是由于長時間的高負壓學習,男孩開始變得焦慮狂躁,甚至出現了輕生的念頭
心理醫生建議讓孩子去醫院接受治療,可男孩的父母卻認為:「距離大學聯考沒剩多少時間了,回去多刷些題就沒時間亂想了」
孩子也說,必須要保住第一名,否則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可沒想到是,男孩回家沒過兩個星期就躲在衛生間里用水果刀劃傷手臂,好在發現及時避免了更大傷害
而這個事例也給無數家長敲響了警鐘:
告訴孩子努力學習,不如告訴他們「如何擁抱失敗」,挫折教育的玻璃心治療也是當前教育最應該關注的問題
在孩子情緒失落的時候及時伸出雙手擁抱,告訴他們「別怕,相信你自己,爸爸媽媽會在身后一直為你加油打氣」
這份來自精神上的鼓勵,就是我們提高孩子挫折教育的最好心靈滋養
06
教育要有遠見
暫時領先不如持續學習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暫時的優秀與成績比拼
持續學習,才是父母對孩子最有遠見的一場投資
有一位80后二胎媽媽的育兒經,讓我慚愧不已
作為80后的陪讀大軍,這位媽媽一直堅信: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責任
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媽媽工作之余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兩個孩子身上
平時除了日常上下學、課外興趣班需要接送之外,要做的還有陪孩子看課外書、一起聊天互動…
可以說,作為一名陪讀媽媽,她是理智的,作為一名職場媽媽,她更是家庭事業兩不誤
在說起兩個孩子的育兒經時,媽媽也毫不避諱地分享經驗: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自身做起,比如,大兒子閱讀名著時我會主動做讀書筆記,讓閱讀筆記去更好地潤澤孩子,小兒子3歲時一有時間就會把他摟在懷里看書閱讀,有時候孩子還會主動拿著故事書有聲有色地開始表演話劇」
聽完媽媽的育兒經,我瞬間明白了教育本身的差距
好的育兒效果也不是為了滿足當前的成績,而是能夠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一場遠見投資
如果我們每天只是如復讀機一樣去催孩子學習看書,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反感,對學習也不過是趨于形式地完成任務,一旦父母不再催促了,也會失去「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
所以,教育孩子就是一場有遠見的投資,催孩子努力學習、多看課外書,不如陪著孩子一起去做好這些事
家長以身作則的持續學習,是為了給孩子賦予更多學習的樂趣與能量,在這場持續學習的遠見里他們也能找到更多創造未來的機會
07
成績出色不難
難的是教會孩子成人
一個人能夠獲得成功,需要的不僅僅自身的能力與價值,還有一個人的品行是否端正
聽過這樣一個演講很有深度: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是拿個博士學位、大學文憑就算精英了,這不算厲害,真正厲害的是做一個成功的人」
剛開始還不太理解文字里的深意,直到導師分享一個真實例子后才恍然大悟
曾經,有一個留洋大學生回國應聘,從小到大的優異成績應該是有著大好前途的
可畢業后找工作總是屢次被拒絕了,這件事讓他感到特別沮喪
當再一次被面試官淘汰時,他不服氣地問到不錄用的原因
面試官也坦言相告:「你的學歷、和工作能力都是比較出色的,可是我們發現你曾經有高達3次的逃票經歷」
寒窗苦讀數十載,本來是有著無限發揮的長長一生,可最終卻被一件不被重視的事而丟了人品與素養
其實,成績的突出也許是你給別人第一印象的敲門磚,但在人生的主導上人品才是決定你能走多遠的主要力量
如果孩子不懂得遵守規則、也不講究誠信,一旦品行不端被發現了,那再出眾的能力也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與尊重
所以,成績出色并不難,真正難的是教會孩子成人
就拿女兒非要換新的電話手表這件事來說,如愿混進班里的智能手表大軍后,她當天就往通訊里添加了幾個好友
晚上回家還興致勃勃地告訴我:「我有個同學說他賬戶里有九百多塊錢,還說要給我轉錢呢」
這件事被知曉后,我當時就給她傳導正確的三觀:
「無功不受祿,我們對你那個同學一沒幫助、二沒功勞,這根本就沒有接受人家轉錢的理由呀,如果你們平時關系比較好、又很希望贈送一些什麼維系感情,我們可以親手做一些小禮物送給對方,這種親手準備的禮物才會更有意義哦」
這就是品行和修養,我們的孩子哪怕成績不好、哪怕不如別人懂事,在個人品行方面一定要行得端、坐得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沒必要急于一件事,耐心等待、端正態度、保持積極性,那些真正優秀的孩子是不會被時間所淘汰的
那麼,關于避免入坑的一些教育反思,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