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一生如果劃分成不同的階段,那我們可以把結婚成家、生育子女看成是一個系列過程。這一過程能夠把個體從孑然一身變成有組織、有家庭的一個「社會人」。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的這兩個階段視為是蛻變的重要時機,甚至是「人生轉折點」。
在大多數人的生命階段當中,結婚和生育都在成年之后的一段時間,有的是在二十歲到三十歲,晚一些的會到三十歲左右或者是三十歲多一些。
那麼此時,之后的打算和人生規劃就會被打亂,甚至會手足無措。
起碼對于那些三十歲左右才結婚的人而言,已經算是「晚婚」了,所以他們就不得不考慮之后生育子女以及其他的相關安排了。
那麼為什麼一旦他們的年齡超過一定限制之后,就要受到影響呢?這就不得不說人們觀念當中的婚姻和生育年齡了。
婚姻,從生理層面來說,是雙方在[性☆生☆活]上的結合,兩個人能夠合法的發生性關系,彼此解決[生·理·需·求];從經濟層面來說,是夫妻雙方共同獲取收入。
供養一個家庭,為夫妻雙方以及兩個人的子女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從社會生活層面來說,是脫離原本的單打獨斗,同時共享各自原本的社交網絡以及親屬關系。
能夠滿足這些條件就是需要個體要達到一定的年齡,同時年齡又不宜太大,所以一般就在個體最精力旺盛的20歲前后。
當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婚育的年齡是會有一些不同的。
比如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當中,我們講究「先成家,后立業」,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下,兩個人的力量會更大,同時有更加堅實的社會交往基礎,也有利于事業的發展。
最主要的是,孤身一人的時候干很多事情都會受到社會觀念當中一些偏見的影響。
然而,在西方,他們就不會對婚姻的年齡有什麼太多的看法,因為整個西方歐美文化圈子都比較尊重個體主義和所謂的自由平等,
無論你是未成年還是已經經歷過多次婚姻的中老年人,只要兩個人是真心相愛的,那麼就完全有資格建立婚姻關系。
但是總的來看,人們還是認為結婚和生育要在比較早的時候進行。
中國香港的著名藝人劉德華,在幾十年的時間當中,一直是亞洲地區十分有知名度的人物。他憑借自己出眾的外貌以及穩定的業務水平,而成為了一眾藝人當中的佼佼者。
但是劉德華當年「隱婚」的消息曾經鬧得沸沸揚揚,不知是出于什麼原因,這位天皇巨星并未向外界公開自己早已結婚多年的真實消息,以至于在其突然公布婚訊的時候,引發了巨大的輿論沖擊。
年以后,劉德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平靜的談到了自己對于婚姻和生育的看法,他表示:很多人會把他妻子的弟弟家中的一對子女當成是自己的,他其實也很希望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無奈自己沒有操作準備,早早的進行打算,現如今即便是想要生育也已經來不及了。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劉德華強調了自己之前在觀念上的一些不足。他只是想到了自己——自己身體狀況良好,無論年紀多大,只要自己想要孩子,那麼就還能生育。
但是他忽視了自己的妻子,因為生育對于女性而言,其實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事情。
因為生育要花費女性的很多精力和心血,還要耗費極大的體力,忍受巨大的疼痛。
所以一般在醫學上會建議女性在40歲之后就不要再冒險嘗試生育了,因為此時她們的身體狀況很有可能承受不住這些巨大的沖擊。
主持人在此時也談到,「這可能是男女[兩.性]唯一的一個不公平之處。」所以這也提醒我們,生育這個問題是需要考慮的。
一般而言我們會把生育緊緊的排在結婚成家之后,讓二者作為一種銜接的形式而存在。這也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要考慮夫妻雙方當中的妻子,身體狀況是否能夠承受。
當然這一點也并不絕對。
現如今很多年輕人的生育意愿并不高,不是因為他們的年齡太大,不愿意承擔生育的風險。而是因為他們的收入和社會生活狀況還不穩定,無法承擔撫養子女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支出。
婚育有風險,需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