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提到秦朝,最離不開的一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一生雄才大略,被稱為「千古一帝」,功勞自不必說,但是他的殘暴奢靡也是一直被人詬病。
要想在這位君王底下建功立業,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除了在戰場英勇殺敵、開疆拓土以外,在朝堂之上,面對帝王,面對同僚,更應該忠恪祗順,如履薄冰。
秦始皇手下有七大名將,幫助他平定六國、統一天下,王翦就列為之首。同時,王翦也與白起、廉頗、李牧一同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中也有所記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要細說大將軍王翦是如何發家的,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第一是王翦個人自身的才能。王翦出身名門望族,有機會可以到秦王宮,陪伴君主,良好的家教和常人難以得到的機會,是王翦能夠獲得賞識的前提。
王翦小時候便展示出對于軍事的興趣,從多次他參與的戰役當中也能窺得一二,
他也具有超高的軍事才能,不急于求成,穩扎穩打,這樣的作戰風格也助力他打下諸多勝仗。
再來就是秦王嬴政的賞識。即便再才華橫溢、才高八斗,得不到君主的重用,也只能落得個懷才不遇的下場。
秦始皇作為華夏大地上的第一位皇帝,雖然他本身存在諸多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王翦的成功,離不開這位「千古一帝」。
在秦王嬴政即位初時,年輕的君王便野心勃勃,他期盼能有人才為他所用,而王翦,這個年少就跟隨他的將領是絕對的人選。
王翦也不負眾望,為大秦帝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在橫掃六國之時,除了最開始滅國的韓國之外,其余五國均是由王翦以及他的兒子王賁帶兵領戰。
像這樣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必然會遭到皇上忌憚,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何能夠全身而退、明哲保身,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難題。此時他迎來了一個機會,那就是攻打楚國。
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強馬壯,已經連續滅掉韓、趙、魏三個國家,正是士氣正旺的時候,接下來就是攻打楚國。當時,楚國雖部分領土已經被秦國占據,但仍是僅次于秦國的第二大國,實力不容小覷。
對于秦楚之戰,朝堂之上有兩方聲音,一方是年輕將領李信,揚言二十萬軍隊就可攻下楚國,而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王翦,卻偏于保守,他提出六十萬軍隊才可。
王翦提出六十萬,不可謂老謀深算。一方面,楚國國力不容小覷,再加上楚國大將項楚領兵,要想攻下楚國,二十萬的兵馬是遠遠不夠的。
還有一方面,便是王翦早已想急流勇退,自己本就官拜大將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若再在此次戰役中戰勝楚國,則不免引起秦王嬴政和諸位大臣的猜忌,輕則被貶,重則有性命之憂。
面對朝堂之上不同的兩種聲音,嬴政自然選擇支持年輕一派的想法。六十萬的軍隊交到王翦手上,幾乎是舉全國兵力,傾囊出動,即便再相信王翦,他也不愿意冒這個險。
而李信也有一定的才能,不妨讓他一試,贏了固然好,輸了成本也低。
在這樣的想法驅使之下,李信帶兵二十萬出發了,不出王翦所料,秦軍鎩羽而歸。嬴政既生氣又無奈,只得回頭找到王翦,向他誠摯道歉,并多次允諾給予黃金萬兩,庭院無數。
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王翦已過而立之年,但仍舊寶刀不老,他利用楚國國君剛打完勝仗的急切心態以及絕對的戰力壓制,靜靜等魚上鉤。
他沒有主動出擊,而是一直操練兵馬。
楚國國君果然按耐不住了,派項楚主動出擊。
項楚領命,此時楚軍心中輕敵,而秦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此役秦軍大獲全勝。王翦的威名傳遍各地。
項燕兵敗自盡,楚王客死他鄉,臨死之前曾許下毒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誓言也得到了應驗,因為最后滅亡秦朝的正是項燕的孫子,西楚霸王項羽。
王翦確實是一名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秦國統一六國建立霸業中軍功至偉,同時,他也能夠在紛亂復雜的朝堂之上明哲保身,深受秦王嬴政的信任,從與楚國一役中就能看出王翦的官場智慧。
一是以退為進,秦王看中李信的年輕有為,便想著重培養李信,避免造成王翦一家獨大,獨攬專權的現象。
王翦便領會圣意,有意退出政治舞台,讓秦王培養新人的愿望達成。
二是展示缺點,王翦出兵之前,多次要求財寶,明面上是為了子孫后代,實際上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缺點,給自己立一個「人設」。
一個貪財膽小有所求的將領比一個手握重兵全無缺點的將領,相信在多疑的秦王面前,前者更讓人放心。
三是有自知自明,秦國統一六國后,王翦沒有選擇繼續輔佐,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會領兵打仗,沒有治國的才能,便急流勇退。這也是他得以善終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智慧也影響了后世,王翦也被稱為王氏的先祖,瑯玡王氏和太原王氏均出自這一脈。瑯玡王氏有我們熟悉的王羲之、王獻之,太原王氏有王安石。都是歷朝歷代的名門望族。
王翦的一生,我們現在在職場中仍可以借鑒。
以史為鑒,不僅能拓寬我們的眼界,也能獲得人生智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