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眾所周知,廟和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宗教場所,但是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這二者究竟有何區別呢?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炎黃子孫一定要知道,寺和廟作為宗教場所,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只有了解了它們的關聯和區別,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家各戶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都是以「家廟」稱之,皇帝祭祀歷代先祖的地方,雖然也是家廟,但是供奉的可是歷代先皇,所以一般被稱為「太廟」。
這是最開始使用「廟」這個字的時期,後來出現了另外的一種情況,那就是能夠給百姓帶來平安幸福的神明,也被供奉起來,供奉他們的地方同樣也是廟。
比較有名的比如土地廟,龍王廟以及城隍廟等等,單從名字就知道,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明。這些廟的修建大都是民間自發的,或者是由官府或者富商出資修建的。
這些廟的特點之一就是里面沒有任何僧侶居住,并且一般只供奉一位神明,單從建筑規模來看,相對來說占地面積比較小。
最早的廟宇在商朝時期就出現了,但是其建筑結構是木質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思想的進步,廟宇的規模和建筑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尤其到了漢朝,廟宇的數量更是極其龐大,那時候比較有名的廟宇要數漢武帝讓人建造的「長安太廟」。
廟宇除了供奉神明和祖先,之后也開始供奉讓人們敬仰的英雄人物,比如岳飛廟,關公廟等等,不一而足。把這些有名的歷史人物供奉在廟宇中,讓更多人膜拜,也足以說明百姓對他們的崇拜。
當然,曾經有一段時期,統治者發起了一場去廟運動,他們認為只有皇帝的祖先才能夠跟這些英雄人物或者神明相提并論。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情況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之后普通百姓供奉祖先的地方改稱之為「家祠」,尤其是很多有底蘊的人家,祠堂是必有的。
寺,在剛開始是朝廷設立的機構,等到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之后,才成為佛教專用的場所。佛教創立之后,并沒有同一時間進入我國,直到五百多年之后,具體是哪一年,也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佛教進入中原跟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莊有很大關系,他曾經做夢夢見了一個身材高大的「金人」。這一「金人」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他讓人解夢,當時的史官給出的解釋就是,皇帝看到了西方的「佛」。
作為統治者既然做了這樣的夢,當然不可能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劉莊立刻派人前往西方取經,所派去的使者不負所望,沒多久就帶回來兩個西域的佛教徒。
為了妥善安置西域的佛教徒和他們帶來的經書,劉莊為他們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取名為「白馬寺」,其實在此之前,各種以「寺」命名的機構都是朝廷設立的。
比如「鴻臚寺」或者「大理寺」亦或是「太常寺」等等,這些可都是皇帝設立的官署。這些成為「寺」的機構,可跟寺廟沒有任何關系,都是朝廷官員辦公的地方。只不過當時的白馬寺是例外而已,之后僧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都成為「寺」,原因也是因為劉莊的關系。
這大概是因為西方佛教傳入中原,得到皇帝認可,并且為他們提供了工作和居住的場所,這一命名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之后越來越多的西域佛教徒來中國傳教,「白馬寺」顯然不夠用了,所以越來越多的寺被修建而成。再之后,稱之為「寺」的機構逐漸脫離了朝廷的管理和控制,變成了民間的組織。也就使得中國的寺越來越多。
佛教形成一個有規模的組織是在唐朝時期,這是因為朝廷對佛教的重視,使得其發展不斷壯大,因而他們的寺廟建筑也是越來越宏偉。
寺跟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供奉的對象不是只有一位,而是多位,并且有僧侶居住在里面,比較有名的就是「少林寺」或者「相國寺」等等。
「寺」和「廟」都是作為宗教場所,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從建筑風格上來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相對來說,「廟」的建筑風格更多樣化,信仰不同,那麼「廟」的修建也是不一樣的。
供奉自己先祖的家廟和供奉神明的廟宇,有著明顯的不同。再者,不同人家修建的家廟規模也不一樣。另外,宗教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祭祀,拜神亦或是祈福,都可以到相關的廟宇中進行。
而「寺」則不是這樣的,除了宗教活動之外,還有著社會文化功能,里面居住的僧侶為了傳承佛教文化,更是佛學講座和禪修班等,并且他們之中,有的僧侶還擔任宗教職務,接待前來上香或者膜拜的香客。
當然,每座寺中還有寺主,現如今都稱他們為主持或者方丈,作為一座寺的主持,他們不僅參悟佛法,更是會負責寺內的所有事務。
「寺」中不僅有佛教徒,也有很多帶發修行之人,他們在這里探索真心,尋求啟迪,希望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平靜。
這就是佛教中的俗家弟子,當然除此之外,「寺」還有其他的用途,比如「少林寺」不僅里面的和尚堅持習武,很多想要強身健體的人也慕名而來。
在了解了這二者的區別之后,很多人對中國宗教文化也會有一定的認知。雖然很多人對「寺」和「廟」的區別了解不深,但是看到一座建筑,這是「寺」還是「廟」,他們是很容易分清楚的。
寺和廟的由來不同,建筑風格不同,但是也有共通的地方,它們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不管是分開來,還是合成一個詞,沒有必要太過于較真。這種固定的搭配用法,也沒有必要進行任何改變。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古風文史」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