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耕時代
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系刪除
-
美國人類學家Edward•Twitchell•Hall提出了「交際距離理論」,是指人和人相處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他將這種交際距離分為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四種,其中親密距離是0-45厘米,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帶來很大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這種人際交往中的邊界也很適用于異性朋友之間。
當異性朋友在這三個方面過界,就說明他們已經不再「清白」了。
01:言語上的過界
竇文濤在《圓桌派》中說過一個故事,以前他曾經偷偷看過女朋友的手機,他看到有人問他女朋友:干嘛呢?
這三個字讓他特別不高興,他覺得這三個字是只有愛人之間才能有的噓寒問暖,普通朋友之間不能這麼說。
有些人覺得,既然是朋友,就應該坦誠相待,想說就說,不用保留。
但是,把握好言語上的邊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是為人的基本修養,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如果沒有把握好語言的界限,尤其是異性朋友之間,很容易就會產生關系變質,就像有些女人總是喜歡靠在男人身上撒嬌,有些男人總是說一些撩人的話。
情感上的事情往往都是單行道,當兩個人一旦越過了界,關系變得曖昧不清,最終,只能傷害到彼此。
02:行為上的過界
《紐約時報》做過一項關于男女交往邊界的調查,在受訪的5000人中,有53%的女性和45%的男性認為:婚后,單獨和異性吃飯并不十分合適。
韓國電視劇《天空之城》中,宇宙一家團結友愛,氣氛十分溫馨,被稱為模范家庭。家庭中的父親,就是一個能夠把握好行為邊界的人。平時,他與其他女性保持著明顯的邊界感,從不親近女性。即使在工作中,也會與女性保持著應有的距離和禮貌。
這樣的做法,是對婚姻的尊重,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可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模糊了界限,他們認為兩個人就是非常清白的朋友關系,在一起聊天喝茶吃飯很正常。
他們心中很坦然,只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妥。
或許,一次兩次真的沒什麼,但這樣的次數多了,人們的想法就會發生改變。
03:情感上的過界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生活上,有家庭上,有夫妻之間,有母子之間。
和朋友在一起,我們總是將內心的煩惱向朋友傾訴,有的時候,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份誠懇的建議,有的時候,也只是希望能夠有機會說一說。
可偏偏有些人,他們仗著「朋友」的身份,主動插手他人的家事,他們覺得自己是為了朋友好。但他們忽略了,不恰當的關心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誠然,朋友之間互相關心是應該的,但所有的關心都應該有界限,對于他人家庭的糾紛,情感的煩惱,我們只需做一個忠實的聽眾就好。
之后,學會「遺忘」,不要記住,更不要傳播。
很多時候,聽,就已經足夠了。
異性朋友相處,因為性別的原因,更應該懂得把握分寸。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唯有如此,才能將這份友誼長久地維持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