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由于先天身體條件上的差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則必須從一而終,男子可以位列朝堂,女子卻只能屈居家中。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憑借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人稱女張亮的馮嫽便是其中之一,從陪嫁小侍女到御封外交官,她的一生堪稱傳奇。
自古以來,和親都是歷朝歷代掌權者鞏固其政權的常用方式,早在上古時期便已初現雛形,只是并未明確這一概念,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和親這一政治手段才正式走上歷史舞台,并在漢朝發展到了巔峰。
漢朝最著名的一次和親當屬漢元帝在位時期的昭君出塞了,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原本僅僅是漢宮中的宮女,卻深明大義,主動請纓,遠嫁塞外,為漢朝與匈奴間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在她之前,在漢朝的另一次和親中,也有那樣一位小小宮女,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漢朝的外交事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那便是馮嫽,她的起點甚至不如昭君,僅僅是公主身邊的陪嫁婢女罷了。
彼時,正值漢武帝在位,漢朝與匈奴關系緊張,為聯合西域,共同抗擊匈奴,下令將解憂公主遠嫁西域烏孫國。從四季分明、物產富饒的中原到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西域,這一去,背井離鄉,再無歸期。
但是無論上天賦予怎樣的磨難,堅強的人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反抗命運。在前往烏孫的路上,馮嫽便已逐漸展現出了她外交官的獨特天賦。
她開始主動出擊,與迎親隊伍的使者們積極溝通,打探烏孫國的風土人情,趣事軼聞,回頭再講給解憂公主聽,不僅為公主排遣了路途上的寂寥,同時還驅散了始終縈繞著遠嫁隊伍的悲涼氛圍。
抵達烏孫國時,通過一路上的開解與陪伴,馮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陪嫁侍女變成了公主的近身心腹,得以常伴公主左右,盡心侍奉的同時,也為公主更好的融入烏孫國出謀劃策。
解憂公主的身份,使她不便四處行走,馮嫽便成為了她的使者,代表她出使西域各國,傳達漢朝的文化思想與外交態度。增強西域各國對漢朝的了解,拉近雙方的關系,為后續聯合抗擊匈奴打好基礎。
她不凡的談吐、優雅的舉止與親切真誠的態度,給西域各國人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她贏得了各國掌權者的尊重、認可與贊賞,因此,她被人們尊稱為「馮夫人」。
不僅如此,這樣優秀的她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與烏孫國右大將情投意合,兩人成婚后,在公主的授權以及丈夫的支持下,
馮嫽得以繼續活躍在外交領域,擔任著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溝通的橋梁。
彈指一揮間,數十年轉瞬即逝,漢朝與西域各國達成協議,共同進攻匈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至此,解憂公主遠嫁西域的使命告一段落,來之不易的寧靜的生活近在眼前。
奈何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烏孫王去世了。王位之爭使烏孫國分崩離析,漢朝插手烏孫國內政,瞬間使兩國勢同水火,烏孫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緊張局面。
為免戰火燃起,生靈涂炭,馮嫽挺身而出,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于成功安撫了烏孫一方的首領烏就屠,并許下承諾,會上奏漢宣帝,為對方求取封號。
馮嫽的事跡傳回長安,令漢宣帝大為驚嘆,由于她數十年間都只是游走在西域各國從未回過漢朝,因此皇帝對她毫無印象,遂下令召回馮嫽,想要見一見這位馮夫人。
整整四十年,馮嫽終于榮歸故里,長安百姓夾道相迎。都想一睹這位僅憑一己之力,便兵不血刃的平定了烏孫內亂的奇女子。
入宮后,漢宣帝在聽完馮嫽的敘述后,大贊其真知灼見,欣然應允了她的請求。
同時,為嘉獎其多年來為漢烏和平做出的卓越貢獻,御封她為漢朝外交大使,再次出使烏孫,傳達詔令。
這是馮嫽第二次出使烏孫,但是與四十年前相比,她的身份截然不同,歲月流轉,她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陪嫁小侍女,而是可以獨當一面,獲得皇帝認可的傳奇女子,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
馮嫽抵達烏孫后,頒布詔令,將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與烏就屠封為大小昆莫,分治烏孫,為烏孫的百姓帶去了久違的和平,徹底平定了烏孫國的內亂,自此漢朝完成了西域的統一。
兩年后,年逾古稀的解憂公主年老體衰,思鄉情切,漢宣帝感念她為漢烏兩國和平做出的犧牲與貢獻,特許她回歸家園,安享晚年,馮嫽作為陪同,也一起回到了長安。
原本這一次她們終于可以頤養天年了,但是多年的塞外生活,讓解憂公主的身體飽受摧殘,落葉歸根后不久便過世了。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孫子星靡雖登上王位,但尚且年幼難以服眾,烏孫國又開始動蕩不安。
馮嫽在烏孫的國土上耗費了半生的精歷,于她而言,烏孫便是除了大漢以外的第二個家鄉,許是這片土地也在思念著馮嫽,盼望著她的回歸吧。
為了穩定烏孫局勢,馮嫽跋山涉水,第三次踏上了這片土地,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協助星靡治國安邦。調解國內的各方勢力,保持漢朝與烏孫之間的友好關系,直到最后壽終正寢。
馮嫽取得的成就無疑是輝煌的,從陪嫁侍女到大漢傳奇,恍如鳳凰涅槃,以自己柔弱的身軀為紐帶,讓跨越千山萬水的大漢與烏孫數十年間始終保持著相對和平的外交關系,不曾燃氣戰火,可謂居功至偉。
馮嫽的一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須眉」,她的堅強勇敢不僅刻在了大漢與烏孫兩國人民的心中,也被記載進了史書,跨越時光,讓千年后的我們得以窺見她的風采,學習她的精神。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