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以前那個年代,人們對紋身的看法已經改變了很多。對當代年輕人來說,紋身已經不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很多年輕人都開始通過這種方式彰顯自己的獨特個性。
不過,在很多老一輩人眼中,紋身仍然和不正經畫上了等號。有位媽媽就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真實經歷。
這位媽媽名叫阿靜,她非常幸運,生了孩子以后不僅身材沒有走樣,反而還更有女人味了。和有些生了孩子的媽媽不同,生了孩子以后,她也沒有忘記打扮自己。
每天出門遛娃,她都喜歡像以前那樣穿辣妹裝。
小區里有很多和她一樣遛娃的家長,有的是寶媽,有的是爺爺奶奶。按理說,有了孩子的家長總喜歡湊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
但是令阿靜感到意外的是,小區的家長見到她總是非常冷淡,也很少主動和她打招呼。
阿靜一直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直到一位大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原來,阿靜之所以被小區里的家長孤立,是因為她身上的紋身。
大媽直言,身上有紋身的人一看就不正經,言語之中透著對阿靜的嫌棄。
阿靜在得知原因后感到非常震驚,她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還會有人對紋身的人產生如此大的偏見。
難道紋身的人就一定是壞人,不文身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嗎?這讓她感到十分困惑。
其實,在中國社會,人們對文身人群帶有偏見并不是一件什麼新鮮的事情。
相對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他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損毀,否則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因此,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中國人對紋身都是比較排斥的。
但是隨著歐美文化傳入中國,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很大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能帶著包容的態度去看待紋身文化。
不過,在老一輩人眼中,紋身仍然是一種不正經的標志。再加上以前很多社會人員都會用文身標榜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人們對紋身的誤會也就更深了。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很容易對某個事物或是群體產生固定的看法,這種看法往往是以偏概全的,人們會下意識認為所有的事物或是群體都具有這個特征。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人們往往認為女孩應該喜歡粉色,男孩應該喜歡藍色。女孩喜歡玩布娃娃,男孩喜歡玩玩具槍或是小汽車,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刻板印象之一。
而人們對文身人群的偏見,其實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刻板印象。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認為紋身人群都是不正經的,往往也不愿意和這些人產生來往,通常都會對這些人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但事實上,紋身只是一種表現個性的方式,它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復雜和可怕。有些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愛人,就把愛人的名字紋在自己的身體上。
有些人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就把自己認同的觀點紋在自己身上。
和其他群體一樣,文身人群并非都是不正經的人,人們不應該忽視個體差異,總是帶著刻板印象去看待這個群體。
這種行為會給他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行為買單。他們認為,承受人們對他們異樣的眼光,是文身人群所必須承受的一種后果。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永遠無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只能做好自己。
每個社會都有既定的規則,有些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是不成文的。
在歐美國家,文身并不像在中國這樣會受到誤解和歧視。但是,中國社會和歐美社會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不能盲目地將兩種不同的社會進行對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
因此,就目前中國社會的情況來看,文身群體仍然是一個不是很受歡迎的群體。在絕大多數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招聘中,文身都是不被允許的。此外,還有一些人因為文身被工作單位辭退。
湖南長沙就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小麗還是一位15歲的未成年人。報道稱,小麗因文身被學校取消入學資格。
被退學后,小麗只能進入另外一所私立學校就讀,而這所學校的學費是小麗的父母所無法承受的。後來,小麗將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賠償其15萬元。
然而,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另一位14歲的國中生小玲也因為文身未能通過學校的入學體檢,也因此錯過了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有一名男子因身上有文身而被工廠拒絕錄用,老闆表示:「文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特別不好。」
由此可見,在我們國家,文身這件事還并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相關規定要更加嚴格。
其實,除了對文身的刻板印象外,人們不愿意和文身群體接觸還是因為不想承擔一定的風險。
在以前那個年代,選擇文身的人一般都是社會青年。他們不學無術,出于社會底層,可能會招來不少麻煩。因此,人們都會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
也是出于這個原因,雖然現在的思想開放了,但是人們還是不愿意和這樣的人共事。或許他們也知道并非所有選擇文身的人都是壞人,可是他們還是不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尤其是對用人單位來說,一旦出現什麼問題,自己很有可能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所以,有些人干脆就直接選擇不和這類人接觸,規避出現問題的風險。
不過,對于文身這個事情,人們也確實應該改變固有的刻板印象。
在今年成都大運會上,跨欄女孩吳艷妮就曾因為文身引發爭議。
但是她卻用自己的成績向國人證明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這和文身與否沒有關系。
文身只是一種裝飾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判斷他人品質的標桿。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也應該更開放,學會放下偏見,對新鮮事物抱有更加寬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