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朱元璋大封功臣,六人被封為公爵,湯和卻只封侯爵,看似不公。
其實,朱元璋和湯和,兩人從兒時玩伴到君臣,68年間經歷了5次翻天覆地的變化,朱元璋對湯和既信任又猜忌,湯和能善終全靠智慧。記者 通過采訪湯和后人,翻閱明史檔案,還原湯和波瀾壯闊的一生。
1320年,湯和出生于鄱陽湖一帶的農家,比朱元璋大3歲。兩人自幼鄰里親密,經常結伴捉泥鰍、捉蟬,一起在村邊流溪里嬉戲。
朱元璋因父親早亡,家境貧寒,常受到其他孩子欺負,唯獨湯和不計前嫌,把朱元璋當成自己的弟弟。
1352年,郭子興在附近的濠州舉義,湯和對朱元璋說:「大丈夫當為國家社稷出力,我決定追隨郭大人造反了,你可一同前往?」朱元璋還在寺院讀書,不便離開,只得苦笑婉言:「你去吧,我待書讀完就來找你。」
湯和聞言毅然決定,立即帶領十多個青壯年響應郭子興的號召,前往濠州加入郭子興軍隊。他英勇善戰,很快以戰功授千戶。
而24歲的朱元璋還在寺院苦讀,直到郭子興勢力擴大,徹里不花的元軍也不敢輕易進攻,朱元璋這才放下書籍,奔赴濠州找湯和,正式追隨郭子興起義。
可以說,湯和不僅比朱元璋大3歲,也比朱元璋更早追隨郭子興起義軍。他是郭子興麾下第一批兵將,和朱元璋僅僅是老鄉,并無其他淵源。
朱元璋來到湯和麾下后,湯和對他照顧有加,兩人關系日漸親近。
1356年,朱元璋已娶郭子興女兒為妻,但和郭天敘關系日趨惡化,遭到嫉視打擊,只得提出帶24騎南下攻取定遠,實為離間計。湯和得知朱元璋有難,主動請纓同行。
定遠幾場大戰,湯和和朱元璋并肩作戰,關系驟近成知己。定遠之役中,陳野先的飛箭射中湯和大腿,血流不止。
朱元璋見狀急忙過去查看,湯和強撐著笑道:「不礙事,我這腿就是為國家而負傷的!」說罷拔出利箭,咬牙而戰,最后生擒陳野先,一舉擊敗敵軍。
朱元璋擊掌大笑:「好湯鼎臣,你我一場恩討害,今后焉知命之所趨,生死與共!」湯和也豪情滿懷,大呼:「大丈夫當報國家社稷之恩,臣決不辱命!」
後來,朱元璋率軍奪取滁州,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湯和也跟隨其北上復仇。朱元璋開始建立自己的軍隊,任命湯和為僉事,和徐達、常遇春并稱「三熊」。定遠之戰讓二人從單純的老鄉變成了生死之交。
1359年,郭子興父子來到滁州,意圖控制朱元璋。他們將朱元璋手下的兵馬奪去,逼迫朱元璋交出軍權。湯和作為郭子興舊部,也被強行攬入郭子興麾下。
朱元璋被迫帶新兵去攻打和州,郭子興故意派湯和等人隨行,意在為難朱元璋。湯和自知郭子興用心險惡,但身不由己。出征前,他偷偷找到朱元璋說:「我等本是陛下故人,決無二心。望陛下登基之后,莫要相疑!」
朱元璋沉吟道:「君去我留,各為其主,天道好還,省我后會!」
出征和州,那些郭子興派來的老將很是難為朱元璋,湯和則盡力輔佐,攻下和州。回軍后,湯和告訴朱元璋:「陛下英明,早晚要飛黃騰達,臣不才定當追隨左右!」
郭子興去世后,朱元璋重新掌控大軍。湯和欣然重新投效朱元璋。然而這段插曲已讓朱元璋對湯和有所戒心,認為其立場可以動搖。
1367年,湯和鎮守常州,屢敗張士誠軍。城外敵軍蠢蠢欲動,將士們提心吊膽。湯和想要加強城防,向朱元璋請示調兵遣將之事,但朱元璋因為大局考慮,未允其請求。
湯和一時不滿,在舉辦士氣的酒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他對副將說:「何時啊!皇上在滁州的時候,還對我湯某如數家珍。現在登基做了皇帝,反倒不把我放在眼里!」
這些醉言很快傳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一聽大怒,對左右說:「湯和無能,只憑個人恩怨而言!朕所以提拔他,全因為當年之情!他若無能,朕一千個也不要!」
自此之后,朱元璋對湯和就十分反感,認為他不知進退,資歷雖高卻難以大用。再也沒有年少時候的交心,只剩下戒心。
後來湯和平定浙閩有功,也只封他中山侯,而未給予應得的高官厚祿,可見朱元璋仍念念不忘湯和當年的醉言。
1374年,朱元璋派湯和為主將征討明夏,廖永忠為副將軍輔佐。湯和積極督軍進攻,但巴蜀地勢險要,道路崎嶇,加上明夏軍隊據山頑抗,湯和的軍隊進展艱難,無法取勝。
朱元璋聽到湯和久攻不下,大為光火。他立即派遣傅友德由別路進軍,很快攻克漢中。廖永忠見大勢已去,為爭功勛奪取夔州。湯和這才振作精神,隨后攻下明夏重鎮。
回到南京,朱元璋嚴厲訓斥湯和:「卿為主帥,不圖大計,只知拼命攻城,若非友德從旁磨刀霍霍,卿功敗垂成!」湯和只得跪地請罪。雖然後來朱元璋未加追究,但心中已看清湯和不再是當年那個敢于搏命的猛將。
這次征西一役,湯和身為主帥卻幾乎全靠傅友德救場,朱元璋對他已然失望。湯和也從此不再勇猛過人,而是更為保守求穩。
1379年,蒙古軍隊來犯邊境,邊境城池陷入危機。朱元璋決定派湯和帶兵前去鎮守延安,督軍抗擊蒙軍。
延安一帶蒙軍驍勇,湯和帶領大軍堅守邊城一年有余,與蒙軍多次交鋒。終于,在湯和的英明指揮下,明軍獲得大勝,將蒙軍趕回北方草原。
朱元璋大喜過望,說:「果然湯公不負吾望,捍衛國土,免得邊壤遭狼煙!」封湯和信國公,賜俸祿三千石,并讓他參與軍國大事。
當晚,朱元璋設宴款待湯和,兩人言笑晏晏,重溫少年往事。
朱元璋還委婉提起湯和過去的過失,希望他日后再創良苦用命之功。自此之后,朱元璋對湯和的信任又恢復到兩人建功時的程度。
1388年,湯和正值老境,濠州故鄉也已太平無事。他請求朱元璋,要求歸鄉養老:
「臣與陛下,共事多年,大業已成。臣今齒牙乏人,榮辱已無可追,唯愿歸里,傳家業以咸子孫。」
朱元璋聽后頗感欣慰,說:「卿言之極是。朕亦欲卿偃武修文,撫育后進,以全先人基業。鄉音故樂可得耳,往吧!往吧!」
臨行前,賜湯和璽書彰功,送他厚禮車駕。湯和泣不成聲,再三叩首謝恩,然后啟程回鄉,朱元璋親自送至城門口遠處。
晚年的湯和嚴守國事機密,從不對外泄露一語。他常思念皇帝知遇之恩,以感恩和敬畏之心結束人生。1391年病逝,享年70歲。
湯和與朱元璋從兒時玩伴到江湖義氣,再到君臣建功,68年間經歷5次大起大落,最終仍能善終而終。
關鍵在于其橡皮球之心,善變通而有智慧。湯和的經歷讓我們看到,要能在亂世中左右逢源, 人生智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