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存在很多長壽老人,就連10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很多,但是現在70周歲的老年人普遍存在著不健康的現象,比如患有慢性病,比如失智失能。
當人老了,身心健康都在走下坡路,因此,老人需要家中至親的關心和照料。
從《報告》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的中老年群體之中,絕大多數還是會與配偶或子女共同居住,只有少部分會獨居,而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人群比例卻有了很大變化:
2021年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人群比例在1.26%,而2022年的這一比例下降到了0.79%。
我們從中可以知道,現在的父母們大多還是采取傳統的由子女贍養的方式來進行養老,特別是等老伴走了之后,自己孤身一人,他們很大機率會選擇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張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她是河南人,老伴走得早,自己在農村生活了好一陣。
但是為了和子女住一起,她不辭辛苦從河南來到深圳。
但是到了之后,她才發現自己的日子過得并不快樂,子女白天要上班,而自己在異地又沒有朋友,再加上張阿姨平時性格外向,喜歡和人聊天,無聊的時光更令她感到孤獨。
在深圳出門,難免需要乘坐捷運,但是張阿姨除了接打電話外,不會使用手機的任何其他功能。
所以每次到捷運站,需要掃碼的時候她都非常排斥,經常需要工作人員的幫助。不得不提,深圳的物價不是一般的高,張阿姨原來在河南的某個小村莊里生活,
勤儉節約慣了,每次遇到高消費的時候她都會心疼不已。久而久之,她變得越來越不愛出門,感覺性格都變得孤僻了,在家里就只看電視,覺得這樣的生活還沒有獨居時來的舒服。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很多人把老人接到一起住,他們是真的孝順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讓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故事,因為公公來檢查身體,所以公婆順便帶一個小侄子來主人公茵兒的家里住幾天。
在前不久的一個晚上,茵兒和老兩口聊天,正好聊到了孝順,她很真誠地問老兩口的意愿:是自己住還是和子女住,他們表示還是愿意自己住。
其實,茵兒也一直持有這個觀點,如果老人身體健康,不用人照顧,當然還是自己住比較好。
因為把老人接到身邊,說是為了孝順老人,但多半是因為面子吧,感覺上是你在照顧老人,不嫌棄老人。其實呢?大部分都是變相啃老。
茵兒認為,首先年輕人都是有工作的,下班后,老人不可能等你回來再做飯,很多情況下都是老人幫年輕人把飯做好。再有就是老人還得負責接送或照顧孩子。
其次,他們沒有熟悉的朋友,他們的精神得不到慰藉。身體上勞累,精神上不自由,何談是孝順了他們。
所以如果有能力,盡量讓老年人享受一下自由的時光吧,他們勞累了一輩子,趁著身體還不錯,自己單獨住應該是他們向往的生活。
茵兒說的不無道理,老年人和子女一起住,不僅會讓他們身體勞累,還容易出現精神問題。
所以,身體健康的父母可以選擇單獨生活。比如在南疆的漢族村落里,你看到老年人和成家子女一起生活的幾率非常少。
因為那里的老人們有自己獨立的住所,也有自己的土地,基本上還都在參加勞動,就算不能做重體力勞動,那主要的農活也可由身邊的子女代做,而收入歸自己,他們的家庭關系大都比較和諧。
那麼,老年人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個就是人際關系弱化會讓老人感到孤獨。
現在有一個詞叫做「社會隔離」,是指人和人之間缺乏聯系的一種狀態。
它會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也包括老年階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癥狀。
對于老年人來講,社會隔離是由于被忽視導致的,這種忽視往往是不經意間的、無形的、難以發覺的,就像上文張阿姨所經歷的那樣。
第二個就是身體機能退化會給老人帶來不安全感。
老人的身體機能退化,從前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現在卻力不從心,要求助于他人才能完成,這會使他們產生無力感、不可控感和不安全感。
人人都會衰老。因此,對老年人所面臨的身心問題,我們要加以關注、及時發現、迅速處理,老人的心里才會感到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