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你想要生個女兒,還是生個兒子呢?
在老一輩的年代,生個兒子,才能傳宗接代,才能有底氣地走路,才能在一個家族中有地位。
在我們這一輩,雖然很多人想要兒子,但是受限于「獨生」,所以很多家庭也逐漸接受了家里只有一個女兒。
二胎放開之后,很多家庭生二胎,不僅僅是為了要兩個孩子,更是為了要一個女兒,「重女輕男」甚至成為很多家庭的現狀。
但是,現在又有不少年輕人,不再想要女兒了,而是想要一個兒子!
「重男輕女」的思想又回來了?
在仔細了解這些人內心的想法之后,忽然覺得,他們想要兒子的原因,也很是心酸啊!
「生女兒」為啥不吃香了?那些想要兒子的人,背后的想法滿是心酸
我們以為,生個女兒的幸福感,會爆棚。
但事實是,在這幸福感中,也夾雜著很多的「玻璃渣」,這也讓不少年輕父母,更愿意要兒子。
這些想法,你們家有嗎?
想法一:養女兒,遠比養兒子費錢
《中國生育成本報告》發布過一組數據:全國0-17歲孩子的家庭,養育成本平均在48.5萬。
這還只是平均成本,對于一線城市的家庭來說,或許翻個倍,都不一定夠。
而對于家有女孩的來說,或許成本還要再高一些。
從吃穿住行基礎生活成本上來說,一季中,男孩子2、3套衣服鞋子就差不多了,但是女孩呢?
之前看到一位哥哥吐槽,自己的父母偏心妹妹。哥哥舉了個例子,大夏天的,他就一雙涼鞋,但是妹妹有果凍涼鞋、運動涼鞋、皮涼鞋等7、8雙涼鞋。
鞋子如此,其他方面更是如此。
當然,衣食住行多出的開銷,還只是小錢,
在女孩的養育上,父母花的心思,遠不比男孩少。
果媽的一位朋友,兒子上四年級了,目前就報了一個圍棋的興趣班。但是,上幼兒園的女兒,卻上了舞蹈課、跆拳道課、圍棋課、畫畫課等多種興趣班。
為啥?
因為朋友覺得,女孩子值得培養的地方更多,男孩子,挑幾樣就夠了。
就這多出來的「才藝」和「自我保護」的興趣培養,就要多出好幾萬。
都說「窮養兒富養女」,精神上都要富足得養,但是物質上,確實會對女兒需要更「偏」一些,從而養育女兒的成本,著實要比兒子高。
再說到后面的「大頭」。
在很多地方,會提到彩禮貴、要買房等問題,很多時候,會將父母的存款用得一干二凈。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養兒子在這個層面上,確實很花錢。
但是養女兒,就不花了?
果媽的一個親戚,已經給女兒準備好了房子,并且親戚說:「這是姑娘的婚前房子,這也是她婚后的底氣!」
在「富養女兒」這個方面,很多父母,著實給了女兒很多安全感!
想法二:養女兒,操心的事情遠比養兒子多
果媽一個朋友,在產房的手術台上,差點沒能走下來,在醫生說是「女兒」的時候,她哭了,朋友說:「第一次這麼希望生兒子,因為,如果是兒子,就不需要經歷生育之痛了!」
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在心理、生理等各個層面,都和男孩子有很大的差別,這樣造就了父母在養育女孩的時候,需要格外費心。
女孩心思細膩,想得多,在和女孩溝通這件事情上,要遠比「神經大條」的男孩,困難許多;
女孩生理發育特征、方式要比男孩更為復雜、不方便,父母要充分做好準備、引導、幫助等;
女孩的生理構造,讓她在戀愛關系中,更容易成為受傷的那一個;
女孩的婚姻,真可謂「第二次投胎」,因為這是她需要進入的下半生的一個家庭,選擇對了,一生幸福,選擇錯了,再難回頭;
女孩需要經歷生育之苦、帶娃之累,犧牲掉的,不只是身材、容顏,更是事業,甚至眼睛里的光……
從生理到心理,從小時候到長大,女孩子所需要父母操心的地方,太多了!因為,有些事情,從性別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不公」。
舉個最簡單、最常見的「不公」,女孩子來大姨媽,每個月都得熬一次,而痛經是很多女孩子都有的,不少父母為了女孩子的痛經,找各種中醫調理,用各種方式,日常各種叮囑等等。
操碎了心。
想必,當媽媽的會更有感觸。
想法三:家有「老頑固」,依舊「重男輕女」
沒有看錯,即便在這思想先進的二十一世紀,依舊會有不少地區、老人,甚至年輕人,是「重男輕女」的。
或許,他們能夠接受家里有個女孩,但是,他們很難接受家里沒有一個「兒子」。所以,在放開生育之后,也確實有家庭開啟了「生兒子之路」。
在《生門》這部紀錄片中,有一位叫「夏錦菊」的普通女人,嫁人生子。
第一胎是個女孩,家人的萬般期待落空了,夏錦菊開始自責,從此,「生個兒子」成了她生命中最大的執念。
后續懷孕,為了達到「生兒子」的目的,用了各種方法,比如酸兒辣女、尖肚皮等,發現是女孩,就毫不猶豫地打掉,最終短短的7年時間,懷孕了6次,不斷流掉,直到最后一次,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這是個兒子,她才萬分激動地生下孩子。
只是,多年身體的損傷,也讓她的生育之路充滿了兇險,兇險性前置胎盤、大出血、切除子宮等等,最終保全了生命。
而她為之努力的那個人,卻沒有出現,一直陪著自己的,是父親。
無疑,「重男輕女」的思想,以及這個思想帶來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就生育上,女孩可能會受到非常大的傷害,為人父母,又如何不會心疼自己捧在手心長大的姑娘呢?
在教育上,被過分期待的男孩,在成長之路上,父母、老人更容易溺愛、偏心,孩子「長歪」的機率,也會更大,而家里的女孩,也會受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
寫在文末
為什麼很多人,更想要兒子了?
省心、逃避、不忍、偏愛等理由,有心酸,有現實。
當然,對孩子的性別,可以是「隨緣」,也可以是「期待」,但一定不能是「執念」。執念之下,生育風險會增高,教育方式也容易出現問題!
所以,調整好想法,比什麼都重要。
PS: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