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一兩句話,就無法精準回答。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有的家庭,想要把兒女養成王子、公主,但是沒有那個能耐,連過溫飽生活,都費盡周折了;有的家庭,富得流油,兒女都無憂無慮,甚至過上了奢靡的生活。
作為女兒,在家庭里是很「嬌貴」的,被視為小棉襖。不管家里有沒有錢,都要善待。
很喜歡一種觀點:「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愛的方式’。」
也就是說,富養和窮養,沒有固定的標準,只要好好去愛,就是富養。能把握這一點的父母,很聰明;愚昧的父母,還在「重男輕女」,把女兒窮養大,結果害了她的一輩子。
01
在《圍城》里,有一位女主角叫孫柔嘉,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在報館工作,收入 不高,也沒有發跡的征兆。
當父母老來得子之后,兒子變成了最重要的人,孫柔嘉作為女兒,被冷落在一邊。孫家三代單傳,兒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孫柔嘉沒有暴露自己對家庭的不滿,而是努力讀書,希望能夠靠自己過上好日子。父母雖然不看好女兒,但還是湊了錢,供女兒去上大學。
在失去父母的關愛之后,孫柔嘉和姑母走得很近,明顯是「索愛」。
排除萬難,孫柔嘉去了三閭大學教書。她真的需要一份事業,支撐女強人的形象。
在學校里,那些被父母關愛的女人,不覺得生活有多孤單,并且她們隨時有退路。孫柔嘉卻只能朝前走,在孤單的時候,她覺得同為教師的方鴻漸是可以依靠的人。
為了鎖定「依靠」,孫柔嘉想辦法和方鴻漸走近,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比方說,受到委屈時,主動找方鴻漸哭訴;方鴻漸參加飯局,孫柔嘉善意提醒,跟蹤情況;假裝害怕,靠在方鴻漸肩上。
經過女追男的模式,孫柔嘉和方鴻漸定親、成親。當方鴻漸被學校解聘后,孫柔嘉也毫不猶豫和他一起離開學校,回到上海老家謀生。
為了撐起一個家庭,孫柔嘉去姑母所在的廠里打工。
雖然孫柔嘉很努力,但是婆家卻挑三揀四;夫妻相處,也一地雞毛。
想起一句話:「太容易得到的,是不會珍惜的。」
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人,要折騰多久才能過好自己?一個缺愛的女人,要多堅強,才能學會愛自己?這些問題,顯然是令人揪心的。
02
生活中,也有類似孫柔嘉的例子。
我是一個70后,同村的很多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在農村,父母都認為,有了男孩,就有人干體力活了,女孩遲早要外嫁,不必太在乎。
同村的張媽,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讀書很一般,但是上了職業大學;女兒考上了高中,卻被逼去東莞打工。
女兒去東莞之后,很少回家,過年也是象征性給父母郵寄一些錢和衣服。
當張媽得知女兒找了一個湖北男孩時,沒有驚訝,而是說了一句:「給二十萬彩禮,就行了。
」
也許,很多人認為,二十萬不算多,但是認真想一想,一個靠打工為生的男孩,去哪里找二十萬?
彩禮變成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張媽的女兒卻沒有放棄,而是和男孩去了湖北老家創業。這就意味著,女兒和父母「不辭而別」。
時隔多年,張媽和女兒就像斷交了一樣。女兒遠嫁,就像無根的浮萍。
詩人海子寫過這樣一句話:「我流浪了那麼久、還不想回家、因為你不在家、我便永遠沒有家。」把「你」改成「愛」,來形容一個厭惡家庭的女人,再合適不過了。
03
從書本、劇情到生活現實,我們可以發現,窮養的女兒,一輩子都「難」。
少年時,急著尋找溫暖的生活,卻無依無靠。
被父母窮養的女孩,內心一直在想,要馬上離開,越遠越好。這個家,早就不是屬于自己的了。
帶著遠離的想法去努力,很容易走極端。可是她不敢和父母溝通。如果有人可以依靠,她馬上會湊過去。就像孫柔嘉主動討好自己的姑母一樣。
萬一有不三不四的人靠近女孩,人生就真的毀掉了。
中年時,太用力去愛一個人,非常卑微。
沒有了娘家的關愛,女人在婆家難免會「低人一等」。萬一鬧失婚,她就滿盤皆輸了。
為了保全自己的愛情,女人肯定要加倍付出,任勞任怨的樣子,讓人心痛。孫柔嘉的收入是方鴻漸的兩倍;張媽的女兒愿意和男孩去老家創業,都體現了這一點。
女孩太在乎對方,反而容易失去對方,白討厭的可能性很大。可是她有什麼辦法呢?
老年時,習慣性摳門,怕這怕那。
女孩總有一天會變成老太太。此時的她,大機率沒有父母了,但是被窮養的跡象仍舊存在。
因為一直很窮,所以「窮怕了」,養成了摳門的習慣。
你看大街上撿垃圾的老太太,就會明白,她們的人生,從來就沒有富有過,也沒有什麼本事。
04
作為父母,應該早點看清「女兒被窮養」的后果,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新時代,兒女都是心頭肉,都可以撐起一個家,何必把迂腐的思想,一直放在腦海里呢?
作為女兒,遇到被窮養的情況,要學一學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勇敢地闖出自己的天地,而不是盲目去依靠愛,索要靠山。當自己強大了,還可以和父母保持距離,活成自己。
作家丹尼爾·笛福說過:「如果我自己勤奮努力,將來完全可以發家致富,過上安逸快活的日子。」
我們可以過窮日子,但是不能缺少「愛」。只要彼此相愛,幸福遲早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