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九子相繼登基,爭奪皇位之位愈演愈烈,讓康熙十分頭疼。突然有一天,四子雍正帶著8歲的兒子乾隆謁見康熙,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
1661年,玄燁繼位為康熙帝,此后他共娶后妃無數,并育有九子。這九位皇子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個個志在登基為帝。然而能傳位的只有一個,其余八人只能眼睜睜看著皇位飛越而去。
九兄弟之間明爭暗斗,諸子都揣測父親的心意,想要從多方面打動皇上。有的在政事上拼盡全力,有的在武藝上勤加練習,甚至有的在母后面前不惜阿諛奉承。
可沒一個敢真正讓皇上明確表態,因為他們深知一旦提前透露康熙的選擇,必然激化矛盾,引發無法收拾的慘劇。
康熙也十分為難,他的九個兒子個個才能出眾,難分伯仲。但古代帝王有父死子繼的傳統,他必須在眾子中選一個傳位,否則必然引發兄弟鬩墻,甚至兵戎相見的慘劇。
面對九子明爭暗斗的局面,康熙左思右想,卻遲遲下不了決心。他認為幾位皇子都有才干,只是各有所長。讓哪個兒子接班都有利有弊。
康熙夜不能寐,愁眉緊鎖。他擔心傳位給不該傳的兒子,將帶來國家動蕩。然而此時,四子雍正見局勢不利,決定使出殺手锏——他8歲的兒子弘歷。
雍正此舉的考量是,兒子弘歷聰慧過人,又有著與生俱來的王者氣度。如果能讓皇祖父康熙見識到弘歷的非凡,必能打動其心弦。
于是雍正暗中安排,在康熙外出游獵時,恰巧「碰見」自己與兒子弘歷散步。康熙到山谷打獵,驟然聽到一陣悅耳的笑語,循聲望去,只見雍正與一名孩童正在山石上嬉戲。那孩童正是雍正的兒子弘歷。
康熙吃了一驚,他記得這個孫兒已有八歲,卻不曾真正見過面。今日得以一睹風采,不禁暗自欣喜。
只見弘歷雖然稚齡,但已經具備了冠冕堂皇的王者風范。他雙目炯炯有神,神情從容不迫,舉手投足之間已隱隱透出君臨天下的氣勢。
康熙忍不住連連夸獎,弘歷也對皇祖父謙遜有禮。兩人一見如故,康熙甚至親自抱起弘歷玩耍。
通過和弘歷的交流,康熙發現這個8歲的孩子不僅相貌出眾,內心更是穩重睿智,舉止大方得體,既合乎帝王形象,又不失孩童天真爛漫。康熙心中暗嘆,如此孩童,真是千載難逢。
這一次邂逅,對康熙影響極深。他反復思索這天賜之子的非凡才能和遠大前程,越發覺得弘歷定能續這個王朝的香火,開創盛世。
康熙回宮后,一天邀請群臣到御花園賞景宴樂。席間他頻頻提起弘歷,贊不絕口。眾臣也都附和稱贊皇長孫聰慧俊美。
現場一時稱頌之聲此起彼伏。
平日里康熙對皇子們的教育嚴格要求,鮮少夸獎。今天對一個未曾謀面的皇孫贊賞有加,讓群臣感到十分意外。有的猜測,這可能是妙手回春,康熙有意改變繼承人的選擇。
果然,在多方考量后,康熙決定違背常規,傳位給四子雍正。理由就是看中了雍正兒子弘歷非同一般的才干,必將來助清延續鴻運。
這對雍正來說可謂機智如神,一舉扭轉局勢。他敢帶兒子弘歷突襲皇祖父,就是敢賭一把弘歷的非凡之處能打動康熙,改變其對雍正的偏見。
結果他賭對了,不僅為自己爭取到了皇位,也讓心愛的兒子一步登天,成為皇帝的法定繼承人。
1735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次年弘歷出生,取名為弘歷,就是後來的乾隆帝。乾隆登基后,果然鏗鏘有力,開創大清的全盛時期。
他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擊退蒙古入侵。使西域服從統治,還出兵打敗緬甸軍隊。北邊牢牢控制蒙古,西邊打開通道直達中亞,西南和緬甸講和,領土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
內政方面,乾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力。他多次南巡江南,見到富裕景象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使手工業和商業蓬勃發展,國庫收入大增,頗有「倉廩滿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盛世景象。
在文化上,乾隆巧妙利用儒家文化加強皇權,使帝王的權威達到空前絕后的程度。他還大力發展文學藝術,詩詞歌賦盛行,出現了乾隆盛世的「四大名旦」等文化名人。
康熙生前的決定也被乾隆的輝煌證明是明智之舉。一代明君的誕生,源于老帝識才斷事的睿智;也源于愛子父親的精彩操作。康熙和雍正各展手腕,最終換來了兩個世紀的盛世。
可見人事際會三分天時,七分靠良好布局。這段驚心動魄的皇室傳奇,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與啟示。
雍正視如己出,精心培育兒子;康熙不囿習俗,識才斷事,最終改變初衷;還有那句「興,百年之后,必為盛世」中蘊含的悲壯與期許。
這些細節描繪出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也讓故事充滿吸引力。
大清開國之初,能有此君子圣謨之才,誠令后人景仰,亦使這段佳話流芳百世。每每國運興衰,皆源于人事。
人之善惡,亦成就盛衰。這段家國興亡的宮廷傳奇,警示吾輩修己以及國,亦啟迪我輩當以積極逆襲之心應對人生。
歷史每每發生在細節中,這次八歲乾隆讓康熙改變主意也不例外。雍正精心安排這場邂逅,證明了他不僅謀慮周詳,也視如己出,傾心培育兒子。
還有那句「興,百年之后,必為盛世」中蘊含的悲壯與期許。大清開國之初,能有此君子圣謨之才,誠令后人景仰,亦使這段佳話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