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十年寒窗一朝得中進士,就意味著拿得入仕的資格證書。不過當官和當大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清代的進士群體中,僅有少數幸運兒能順利躋身公卿,絕大部分進士終其一生都難以突破正五品這道坎。
就拿二甲留京任職的進士為例,如果官運好,那麼從殿試發榜之后,到升任尚書這個級別,中間到底需要經過哪些環節?具體又要花費多少時間呢?
既然說的是進士群體,自然不能包含翰林。從清代殿試的情況來看,每一科二甲進士的數量都比較少,大約占到進士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正常每一科只有四十至七十人左右。
數量少就顯得稀罕,二甲進士如果沒有通過朝考成為庶吉士,有很大機率留在京城任職。
從康熙中期以后,進士授職的難度不斷增加,康、雍、乾三朝,新科進士的平均候補期為8年,也就是說,不管是二甲還是三甲進士,都要在吏部的冷板凳上熬上幾年。
雍正皇帝即位后,鑒于新科進士授職難得問題,出台了一個幫扶政策,讓他們以「試用」的名義,在各部學習行走,稱為「額外主事」,說白了就是試用,這個過程為期三年。
需要注意的是,額外主事也是有名額的,不是所有新科進士都有這個待遇,基本上都是那些殿試名次較好,且年紀較小的進士,才有可能獲得這一恩榮。
介紹了新科進士的入仕途徑之后,那麼我們就可以設定一個大的背景,即以額外主事為起點,來給二甲留京進士算一算這筆賬。
前面說了,額外主事的學習期為三年,如果表現突出就由各部院堂官給出考語,吏部帶領引見,這樣就可以順利轉正,職務為正式的六品主事。
正式跨入仕途后,面臨的就是升遷問題了。按照清代官制,京官每三年要舉行一次考核,名為「京察」。
參與京察的官員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俸滿,即任職期限要滿三年。
獲得京察一等的主事有兩條出路,一是軍機處記名(即備用的意思);二是順利晉級。既然設定的前提是「官運好」,那麼就屬于晉升的范圍。
按例,主事升遷一般為各部員外郎,也就是說從新科進士到從五品的員外郎,必須要花六年的時間。
員外郎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正五品的郎中,這一步并不難邁,只要稍微有點運氣,兩任下來必會晉級,升級快的則是三年。如此,升到正五品郎中,最短也要九年。
到了郎中以后,再想往上升就很難了。因為在京各衙門中從四品的崗位太少,僅有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侍讀學士,以及國子監祭酒。
懂行的讀者一看就知道,從四品的崗位中,有三個都是翰林專屬的,僅有國子監祭酒一缺,故而競爭相當的激烈。
那麼,正五品能不能直接提升為正四品呢?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主要針對的旗人,漢臣還是得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升遷,否則就會破壞官場的潛規則,吏部那里也不好開展工作。
當然,對于有官運的人來說,所有難題都是可以破解的。京官中從四品的官缺緊缺,完全可以先到地方去過渡一下。
從清代的京官升遷經歷來看,各部郎中外放知府、道員的情況十分常見,尤其是戶部、刑部司官,到地方任職道府專業也十分對口。
按說道員也是正四品,同樣不符合按部就班的晉升原則,這里就要說明一下,明清兩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同品級的京官要比地方官地位高,故而正五品的郎中,外放道員屬于正常的人事調動。
郎中外放道府,實際上走得是曲線救國的路子,只要干得好,就可以很快升任為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撫。
常態下,京城各部司官外放地方,也有過渡的意思。假如在道員任上獲得大計一等,那麼就可以調回京師擔任同品級(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以及都察院僉都小編、六科掌印給事中。
突破了正四品以后,未來的仕途就大有前程了,只要在官運亨通的基礎上,不幾年就會升任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躋身京堂行列。
繼而,再升正三品的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小編、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太常寺卿。
正三品是文官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個級別的官員才能稱為「大臣」,能享受到各種福利待遇。
可以這麼說,只要能拿下正三品頂戴,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就能躋身六部侍郎。仔細算來,二甲留京進士,從主事開始到侍郎,最短需要18年的時間。
18年已經是最理想的了,中間不能出現丁憂守制等突發情況。
至于侍郎升尚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為按照排序,新晉侍郎一般為右侍郎,且都是從工部、刑部、兵部開始,運氣極好的話,最少得6年。這樣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從二甲進士到尚書,前后需要24年時間。
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觀點,其中不排除有較短時間升任尚書的,但大致來看,僅是進士出身者20年之內能爬到尚書的,應該還是極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