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臣和奸臣都曾大放異彩。而在趙國覆滅的背后,一個奸臣的作為尤為關鍵。他就是郭開,一個本不應該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人物。
趙國在戰國時期一直維持著相對強大的實力。雖然長平之戰對國力造成重創,但趙國仍擁有驍勇的李牧、智謀的廉頗等一批出色的將領。
本應可以支撐更長時間,但最后還是在秦軍猛攻下節節敗退,終于覆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郭開的兩次陰謀。
251年,廉頗在和燕國作戰中立下大功,卻被趙王懷疑而調離前線。這在廉頗心中埋下了怨氣。228年,秦軍大舉進攻,趙王想起用廉頗,卻被郭開勸阻。
隨后,趙王只得召回李牧抵擋秦軍。
戰局一度向好,郭開見狀再次動用陰謀,最終導致李牧也被調離。趙國失去最后一線生機,很快覆滅。郭開的兩次進讒,成為趙國覆滅的重要原因。
251年,趙國與燕國爆發邊境沖突,廉頗奉命出征。他深諳用兵之道,在與燕軍作戰中布置出一個個陷阱,令敵軍陷入重圍。趙軍漸漸取得上風,燕國大勢已去。
此時,本該是勇冠三軍的時刻,但廉頗忽然接到趙王密詔,要他交出兵權,歸還國都。廉頗勃然大怒,他明白這絕對是朝中奸佞在作祟,但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忿忿帶兵歸國,軍心也隨之渙散。
原來,趙王此時已經深受讒言毒害,聽信奸佞在廉頗背后造謠。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謊言是:「廉頗勝而自矜,意在反叛。」這句話點燃了趙王的猜忌之心,最終導致這個失策。
而廉頗本人何其忠誠,他只想報效國家,殺敵立功。可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趙王的猜疑,他也漸漸心生怨憤。當得知此次被召回,也是讒言在作祟時,廉頗決心要離開趙國,不再受此氣息。
于是,他帶領心腹隨從逃往魏國,投奔魏惠王。魏王深知其才,欣然接納,但并未給予他兵權,只令他修書而已。畢竟,曾效力敵國的大將,不可完全信任。
廉頗雖得到安置,但失去兵權讓他心中不忿。他也明白魏王的考量,只能忍氣吞聲,靜候時機。
時光荏苒,時局變遷。228年,秦國乘趙國國力衰微之機,發動全面進攻。秦王政采取急襲戰術,大軍壓境而來。趙國四面楚歌,節節敗退,局勢危急。
趙王想起幾年前冤失的廉頗,欲召他回國救急。左右諫臣也紛紛勸他:「當今之世,擅用兵者,唯廉頗而已。不如召還廉頗,然后興師御敵,則社稷可保。」
趙王一時也覺醒過來,立即派人前往魏國,請廉頗救亡。
使者來到魏國,廉頗正在郊外這樣的自然景色之中撫琴自娛。聽說趙國危在旦夕,廉頗心中也是懷念的。他剛想答應立即回國效力,卻聽使者越說越離譜:
「臣奉敕前來,實因為趙王誤信讒言,才導致當日冤枉。如今朝野俱知陛下過錯,想念大人之才,望大人海涵回國,不要介懷舊事。」
廉頗聽罷,立時勃然大怒:「我日思夜想報效國家,卻再三受猜忌羞辱。今又來討好我,分明是臨急不痛忌舊的碌碌之輩!我決不再為這等君主效命!」
那使者正是受郭開指使,故意說重話刺激廉頗。廉頗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老死魏國。趙王大怒,將那使者處死,卻已無計可施。再無人才可用,眼看就要國破家亡。
此時,郭開又進諫道:「陛下何不召回李牧?他在邊關打敗匈奴,力挽狂瀾,不可不用啊。」
趙王一想也是,遂召回李牧率領邊軍救援。
郭開此舉乃是引狼入室。
他明知調回李牧就等于有恃無恐。但趙王已經無計可施,這也是郭開陰謀的一部分。
李牧將軍深得邊軍擁戴,他嚴明軍紀,與士兵同甘共苦,能以德服人。受命回國后,他第一時間開始訓練新兵,以老帶新,并親自巡視各個軍營,與士兵談心,鼓舞士氣。
很快,這支由邊軍老將帶領的部隊磨礪成型。李牧選擇在太行山一帶設下埋伏,作戰時靈活調動兵力,與秦軍周旋。秦軍屢屢中計,死傷慘重。
三個月后,秦軍的氣焰漸漸被壓制住,無法繼續大舉進攻。王翦沮喪之余,也佩服李牧的才能:「想必李牧非世俗之人也,若一時除之,社稷可保。」
王翦決定使出全力,設下天羅地網,生擒李牧。否則,趙國還有轉機。
王翦決定重金收買郭開,利用其謀害李牧。郭開欣然前往,開始在趙王面前數落李牧的不是:
「陛下召李牧回國,已經犯了大忌;如今他在邊關失守,又擅自留用邊軍,豈非欲反?正所謂‘兵強將急’,今日不除,他必為后患。」
趙王素來多疑,一聽郭開這樣說,已然半信。想到李牧擅自使用邊軍,且戰功頗著,心中也生出幾分猜忌。
郭開見他態度軟化,繼續循循善誘:
「陛下何不召他入朝,削其兵權?屆時觀其言行舉止,再定奪。
強龍難壓地頭蛇,非消除隱患不可。」
趙王終于點頭答應,立即傳旨收回李牧兵權,令其入朝覲見。
消息傳到前線,李牧勃然變色。他明白這絕對是奸佞在作祟,自己必無好果。當即向群臣告別,自刎而亡。
李牧死后,趙國軍心盡失。很快,邯鄲城被秦軍攻陷。趙王也步韓王后塵,成為階下囚。趙國正式滅亡。
郭開此舉成就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偉業,但他自己并未因此飛黃騰達。相反,他在秦朝仍受冷落,甚至被秦始皇所殺。或許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最終只是助紂為虐。
趙國覆滅,郭開的兩次進讒起到了致命作用。他成功蠱惑趙王,導致李牧和廉頗先后被調離前線。趙國失去最后的抵抗力量,終于不敵秦軍圍攻而亡。
當然,趙王的昏庸也是重要原因。他多次聽信讒言,錯誤打擊忠良,才導致國家陷入絕境。而郭開正是抓住趙王弱點,步步為營,最終達成自己的陰謀。
歷史充滿著荒謬與諷刺。郭開一手導致趙國覆滅,卻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我們不懂禍國殃民的人,為何要助紂為虐;也不解心懷天下的人,為何要視權勢如糞土。歷史往往出人意料,難料曲折。我們作為普通人,也許只能盡心地守本分,行善去惡,已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