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家群體也日益壯大,但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認可度似乎不高。許多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老百姓存在仇富心理,嫉妒和反感富人。
但從心理學角度看,老百姓不太認可企業和企業家的原因,并不僅僅是仇富心理這麼簡單。
第一,老百姓對企業家的刻板印象。在許多老百姓心中,企業家就是騙補貼、逃稅漏稅的「成功人士」。
部分企業家為了利益最大化,不惜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如食品安全事件、環境污染等,這無形中加深了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負面刻板印象。
老百姓往往更傾向于認可科學家、教師等「高大上」的職業,而不是追逐金錢的企業家。
老百姓眼中的企業家印象更多停留在80、90年代的形象上,認為他們大多是依靠各種灰色手段發家,如關系網絡、權錢交易等,這與當今企業家群體的整體素質并不相符。
還有一種印象是企業家整天生活奢靡,揮金如土。其次,老百姓對企業家的成功更多歸因于運氣、關系,而非其創新能力或經營能力。
這種印象忽視了企業家的努力和付出,也影響了對其貢獻的認可。
同時,老百姓對企業家的印象存在階層偏見,覺得他們與普通老百姓屬于不同階層,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存在鴻溝。這種心理隔閡影響了對企業家的認同。
最后,在利益分配上,老百姓更關注企業家的高收入,而忽視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如就業機會、稅收等。這也導致了對企業的誤解。
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導致老百姓難以客觀認識企業家群體,也難以認同企業的社會價值。
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如加強正面宣傳,展現企業家的奮斗史,讓老百姓了解企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等,從而提高認同感和認知度。
這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第二,對企業家財富積累方式的質疑。許多老百姓認為,企業家的巨額財富不是來自自己的創造,而是來自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占有。
勞動者辛勤工作創造的利潤被企業家據為己有,這種分配方式不公。所以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財富積累存疑,不予認可。
老百姓對企業家快速積累巨額財富的速度和方式存疑,認為這種程度的財富增長不太正常,可能存在一些灰色操作。這種對企業家財富來源的質疑影響了對其的認可度。
其次,老百姓對企業家高收入也存在爭議,認為企業家的收入增長速度和絕對數額都太高,這種收入差距拉大也不太合理。
老百姓對企業家的高收入存在一定嫉妒心理,這也影響了對企業的認同。老百姓對企業家的稅收也存在疑問,擔心企業家通過各種手段逃避稅收,不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這也導致了對企業貢獻的質疑。
最后,老百姓對企業家的奢靡生活方式也存在偏見,認為他們揮金如土的生活方式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難以認同。
第三,對企業家社會責任的期待。老百姓希望企業家不僅追求個人財富,也要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如扶貧濟困、支持教育事業等。
但現實中,許多企業家被認為過于注重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視社會責任。這種「取之社會,用之個人」的做法,也導致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評價不高。
第四,媒體對企業家負面報道的影響。媒體傾向于報道企業家的負面消息,如斂財、逃稅、失信、道德丑聞等,給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
而那些默默從事公益、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卻很少被報道。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也會導致老百姓對企業家群體的偏見。
綜上所述,老百姓不太認可企業和企業家,并非僅僅出于仇富心理那麼簡單。其根源還在于老百姓對企業家的刻板印象,對財富分配的質疑,對社會責任的期待,媒體的負面報道等。
要提高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認可度,企業家自身需要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傳播正面形象,而媒體也應該客觀公正地報道企業家群體,使老百姓對企業家有更全面準確的了解。
同時,國家層面還需推動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眾,縮小貧富差距,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發展紅利,這對于提升老百姓對企業家的認可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