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由表里兩方面相輔相成,我們今天要聊的雌小鬼亦是如此。
「雌小鬼」是近年來在二次元突然爆發式流行的關鍵詞。這是一個來自日語的舶來詞,原文為「メスガキ」。「メス」意思是「雌」,代表了被描述者的性別;「ガキ」是「小鬼」,規定了被描述者的年齡。
它本來在日語語境中是對年少女性的一種帶貶義的、侮辱性的稱呼,而近年來ACG文化中習慣于將這一詞語用作描述「(面對年長對象)總是以高傲、囂張、輕視、調笑的態度的年少女性」。
在很多ACG作品(尤其是表作品)的衍生討論中,很多人會把「雌小鬼」與常見的「蘿莉傲嬌」或是「小惡魔」混淆。簡單來說,雌小鬼與這兩個概念的最根本區別是她并不需要在故事發生之前或之后對主視角產生任何形式的好感。
一個典型的雌小鬼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因為家境、地位或者各種原因導致性格惡劣(普世意義上)的小女孩對主視角的平凡社會人出言不遜,通過言語和動作進行各種形式的戲弄,最終被忍無可忍的主視角按在身下「棍棒教育」,然后很快連連求饒。
在故事發生之前,典型的雌小鬼對主視角只有戲弄的興趣沒有戀愛的感情;在被「爆炒」之后,感受到的主要是失敗的屈辱(或者表現為在歡愉中沉溺)——這與一般意義的「感情」是剝離的。
從大多數里作品(如今,大多數雌小鬼創作是里作品)中,你會發現這一概念通常是與「わからせ」(讓你明白)的情節綁定在一起的。
可以說,果沒有后續的「教育」,雌小鬼這一形象通常是不完整的——說實話,這樣態度極其惡劣、仗著一些虛無縹緲的優勢無底線地侵犯主視角尊嚴、影響日常生活的角色,如果不是最后結局總是被灌成奶油泡芙,我想大概是不會有人愛看的。
不過,雌小鬼這一概念的起源,可能確實要從不存在「教育」的表作品講起。
有人認為,雌小鬼這一概念的完全成型要追溯到Konami的街機游戲系列《問答魔法學院》(QMA)。在2017年設置的《QMA-THE WORLD EVOLVE》框體中登場的グリム・アロエ被認為是雌小鬼的「鼻祖」;
グリム・アロエ
而メスガキ這一Tag被畫師等二次創作者用于描述「嘴巴很毒辣但實際上在一些地方很弱的小女孩(至少形象是)」可能開始于在 《Fate/Grand Order》中登場的「不夜城的Assassin」(即武則天);
同時期,Konami在日本本土大受歡迎的街機游戲《炸彈人女孩》,其中有好幾個符合這一刻板印象的角色,「雌小鬼」在各種作品中的出現頻率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炸彈人女孩》
已經有了吃癟的雛形
各類圖源網站的數據為這種觀點提供了支持。雌小鬼逐漸進入ACG參與者的視野大概就在2018年前后;如今,雌小鬼已經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受到二次元受眾的廣泛歡迎。
Pixiv上的メスガキ相關詞條目前大約每天有50萬點擊量;而打開一些不可名狀的本子APP,你會發現可能周推薦榜中雌小鬼總是占據了一席之地;甚至在不久之前,為了迎合熱點,B站虛擬主播之間興起過一場「模仿雌小鬼說話」的風潮。
在各種二次元創作中,雌小鬼似乎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種人物屬性。吊著眼睛、說話囂張的小鬼在漫畫、動畫和游戲中發生了高速增殖。
比如,最近話題度很高的韓國手游NIKKE中,就有不止一個沾了「雌小鬼」的角色。一位名叫「舒恩」的財閥千金的雌小鬼純度就很高:一方面,她想方設法地給主角團設絆,搞事之頻繁讓很多玩家在游玩的時候氣得罵娘;
她也有經典的「被教訓」環節,不但被女主故意踢斷了骨頭,后續還被逼著道歉。
而雌小鬼的「始作俑者」Konami也不甘示弱。他們兩周前剛剛推出的新街機游戲《麻雀Fight Girl》一眼望去又是雌小鬼拉滿,可以說是延續了自己創造的流量密碼。
總而言之,在阿宅廣泛而獵奇的各種性癖中,雌小鬼隱隱有脫穎而出的態勢。
為什麼人們愛看雌小鬼?
正如之前提到的,雌小鬼的精髓在于受到侮辱后的「反擊」——這種反擊是只存在于二次元的、純粹的發泄。
對于當代社會人(尤其是日本社會人)來說,「強勢地對待人」是生活中少有的情節,而雌小鬼文化滿足了大伙釋放的欲望。
想象一下,在唯唯諾諾地過上疲憊的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靜的幻想時間,一個雌小鬼出現在你面前,想方設法地拉高你的血壓——這個時候你忍無可忍地用絕對的力量開始了大人的教育,那張囂張的小臉逐漸染上了壞掉的顏色,確實會有一種舒爽的成就感。
不管是惡劣的態度還是無底線的行為,都是削減觀看者罪惡感的工具。可以說,這些要素為后面的情節提供了正當性,讓你在沖的時候不至于產生悵然若失的空虛感。
《不要欺負我,長瀞同學》
說到底,雌小鬼滿足了人們對可愛幼小生物的毀滅沖動,滿足了人陰暗的施虐欲望——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想把她的刻薄態度破壞掉,想要她痛哭流涕地道歉,想要那張嘲笑的嘴臉哭著求自己原諒……想要發泄的絕不僅僅是被嘲笑的憤怒——此時生活的不快,工作的煩惱,被規訓舉止有禮、被要求待人真誠的壓抑,甚至是對這個盡情嘲笑自己的孩子的嫉妒,通通在這次行為中得到了發泄」。
當然,這些虐待和毀滅僅僅發生在幻想(或者說妄想)中,可以說是完全合法的。在現實中,教訓熊孩子的橋段少之又少,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教訓更是會導致警笛大作——在本子里的劇情(比如NTR)常常在現實中發生的環境下,雌小鬼文化成為了少有的、僅存在于二次元的劇本,人性的警告很容易讓你分清現實和虛擬的界限。
《蘿莉的時間》
最終,當雌小鬼文化在里世界成型,反過來也會在表世界產生影響。盡管很多表作品中并未描寫(或者并未明確描寫)「教育」這一部分內容,「雌小鬼」的屬性本身會讓觀眾(或者玩家)對該角色的里故事產生遐想。
這就又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由表里兩方面認知糅合而成的。對于雌小鬼這一客體來說,豐富的、存在于灰色地帶的里內容承載了它的精神內核,而由性幻想催生的二次創作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也有一些僅僅長得像雌小鬼的角色
簡單來說,在你已經了解這個角色是以雌小鬼為藍本設計的時候,一個必然的結局(即變成奶油泡芙)已經在腦內注定了——盡管這一部分通常不會被表現出來。在這樣的前提下,她的一切惹人生氣的話語和舉動都成為了消除罪惡感的工具、成為了構筑角色魅力的方式。
可以說,沒有背地里被超到翻白眼連連求饒的「壞小孩」,就沒有明面上受歡迎的毒舌囂張少女——于是,面對雌小鬼的人們,硬了的不只是拳頭。
啊這
寫到這里,我發現我的朋友在我工作的時候在群里發了一連串澀圖,讓我不得不到廁所去呆了一會兒。我暗下決心:今天晚上,我要一定要開著小紅車,到全是雌小鬼的世界里「馬力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