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6歲的納什憑藉「納什均衡」論成為了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獲得者。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閃閃發光的經濟家,竟然曾是一位精神病人。
奇跡的是,在瘋癲近乎30年後,納什蘇醒了,並成了數學界的里程碑人物。
他的傳奇人生,被記錄在《美麗心靈》這本書裡。
書的作者西爾維婭·娜薩,曾是美國最權威的財富雜誌的作家。
作者用三年的時間,實地走訪了納什曾今生活和學習的地方,拿到了關于納什博士的第一手個人資料,許多珍貴的史料和圖片,在書裡都是首次呈現。
這本書獲得了美國書評界傳記獎,已被翻譯成6中語言出版,被改編的同名電影成為了奧斯卡的獲獎影片。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心靈》,感受納什跌宕起伏的人生。
1928年,納什出生在美國一個富裕家庭。
同齡的小朋友都喜歡體育運動和音樂舞蹈,而納什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躲在角落,一個人呆呆的看書,誰都不搭理。
在同伴的眼裡,他孤僻自傲,在親戚看來,這孩子雖然聰明但不討喜。
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納什一度被認定為社交障礙。
幸運的是,納什從來不覺得獨來獨往是一種壞事。
而這種不在乎他人看法的心態,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後來,在卡內基上大學時,納什一個人住在走廊盡頭的單身宿舍。
讀研究生時,他依舊不擅交際,獨來獨往。
他幾乎不去上課,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思考上。
他經常泡在圖書館,鑽到桌子或椅子下面,或者躺在地板上,吹著巴赫的曲子,在自己的腦海裡思考。
或者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卻永遠只在校園沿著8字型或者同心圓騎行。
有一位學生回憶說:納什簡直像幽靈一樣令人害怕,他都不正眼看你
他的同屆甚至評價他,是研究生裡最古怪的人。
其他同學三三兩兩的約在一起聚會,只有納什從不被邀請,向來都是形單影隻。
對旁人的非議,納什自己卻毫不在意。
就是這樣的納什,僅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需要三年才學完的博士研究生課程。
我們無需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評價,把精力放在個人成長上,才有機會接近成功。
因為活成自己的樣子,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有人曾在微博問蔡瀾:「如何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言論?」
他回答到:「說句:他媽的。」
簡單粗暴的一句話,卻讓很多人一生都參不透。
人活一世,總有被指指點點的時候,倘若過分在意,只會給自己添堵。
人生苦短,只有為自己而活,才不辜負人間走一遭。
正如黃永玉的人生
12歲,一個人出門流浪;
32歲,成為頗有名氣的畫家;
50歲,考了駕照;
70歲,去義大利留學;
80歲,登上時尚雜誌;
93歲,開一輛紅色法拉利去飆車……
說到底,你的人生終將由你自己締造,只要你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就只會隨風而去。
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與其花時間去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如花時間專注自我,才能綻放出精彩的人生。
1948年,年僅20歲的納什,考上了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
在這個高手如雲的學院裡,納什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
當時,學院裡的數學明星馮·諾依曼提出了博弈論,旨在用一個系統的數學理論來總結出人類理[性.行.為]的規律,並反過來對人類行為做出更加合理的指導。
此理論一出,轟動一時。
但納什卻對此有疑問,馮·諾依曼提出的博弈論假設都是只有兩個人,而關于兩人以上的多人博弈,卻沒有解釋。
他認為真正的博弈是可以做到兩個人以上,並且保證參加博弈的每個人都能達到一個均衡狀態,多人參與,既合作又博弈的情況,更具有實際意義。
可是,當他當他把自己的想法,用方程式書寫在黑板上時,不管是導師還是同學,都覺得他的演算法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連愛因斯坦都來勸告他:你應該還是多學點物理。
面對眾人的質疑,納什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為了驗證想法的正確性,他把數學300年的歷史從頭學習了一遍,並且多次在生活中多次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研究,納什終于找到了觀點論證的依據。
他提出的「納什均衡」理論,引起了整個學術界的轟動,成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成果之一,給世界經濟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
也正是這個理論,讓納什在40多年後,站在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人生一路,充滿了許多的未知與質疑,但只要足夠自信,就能力排眾議,守得雲開見月明。
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演奏中,發現評委給的樂譜是錯誤的。
他堅定地說道:「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沒想到,話音剛落,評委們都起身鼓掌,祝賀他奪冠。
原來,這是評委設的一個局,主要是考驗演奏的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專業。
遺憾的是,前面演奏的人雖然發現樂譜有錯,卻都沒有膽量提出來,只有小澤征爾相信自己判斷。
蕭伯納有句話說得好:「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相信,是一種力量,能讓我們在面對質疑時,依然能不忘初心,走出堅定的步伐。
有一句話說:放棄意味著失敗,堅持卻是成功的開始。
納什對數學研究,就是這樣的態度。
1951年,23歲的納什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雖年少有為,但他沒停下數學研究的步伐,決定去研究嵌入問題。
但是,他的想法一開始就遭到了猜疑,因為這個是一個世界難題。
越是有困難,納什就越敢于挑戰。
為了得出答案,他在自己的辦公室,從晚上十點工作到淩晨三點,即使週末也是如此,從未間斷
納什的同事這樣形容他:有一種不斷撞擊牆壁直到石頭破裂的能力。
這樣的日子,從春天一直熬到第二年的冬天,納什才有了初步的結論。
然而,當他把結論向導師彙報的時候,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因為一開始的結論是錯誤的。
研究,走入了越來越困難的境地。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會遇到困難,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選擇繼續努力。
而納什是後者。
為了向導師證明結論,他一個星期接著一個星期的,出現在導師的辦公室,一遍又一遍向導師講解自己的論證。
最後呈現的論文的初稿,和一本書一樣厚,並且沒有用打字機,是完全手寫的。
後來,經過他的努力,嵌入定理成功發表,這兩個定理被公認為是20世紀幾何分析理論中最具原創性的成果之一。
這一路走來,猜疑、錯誤、被否定,每個理由都足以讓人放棄。
但是,納什堅持走到了最後,半個世紀後,他憑藉嵌入定理獲得了阿貝爾獎。
網上有這樣一位素人媽媽:30+的她是一名軍嫂,獨自帶著孩子在老家生活。
一人帶孩子,還有自己的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選擇了考研。
為了保證學習,她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暗夜。
這樣的日子,堅持了三年,最終考上了研究生。
所有牛逼的背後,都藏著驚人的努力。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太少,只要努力踏過一路泥濘,路的盡頭一定是繁花無限。
盧梭說:我的全部才華,都來自我要處理的題材的熱愛。只有對偉大、對真、對美的愛,才能激發我的天才。
有時候,熱愛的力量,遠超我們的想象。
1958年,30歲的納什,迎來了事業的巔峰時刻。
然而,意外說來就來,納什開始出現了幻覺,總覺得有人在害他。
最後發展到胡言亂語,分不清現實與幻想。
無奈之下,妻子莉西亞不得不將納什送進精神病院,最後他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崩潰期間,納什忘記了妻子,忘記了過去,忘記了一切,唯獨沒有忘記數學。
即使在最糟糕的狀態,他在黑板上畫的,依然是關于數學的方程式和符號。
在清醒與昏睡期間,納什把主要的經歷都投入到數學的論文撰寫中,其中一篇關于流體動力學的論文,更是推動了世界數學研究的發展。
這種癲狂又正常的生活,持續了三十多年。
1994年10月的第一個週末,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納什的密友庫恩告訴納什,「約翰,恭喜你,你獲得了諾貝爾獎!」
沒想到,這句話讓瘋了三十年的納什變回了正常人。
關于納什恢復的緣由有多種,有人說是他強大的數學邏輯,説明他分清了現實和幻想,也有人說是普林斯頓包容和善的生活環境,讓他病情得到改善……
但,在眾多的原因中,一定有熱愛。
因為對數學的熱愛與不舍,所以他才有力量對抗病魔的侵蝕。
這股力量,支撐著他從至暗時刻走到了光亮處,直到他登上諾貝爾的領獎臺。
前段時間,有一篇報導引起了大眾的關注。
主人公叫金曉宇,今年五十歲。
他從小熱愛翻譯外國作品,近十年的時間,他翻譯了22部作品。
但這個傑出的翻譯家,卻是一位躁郁症患者。
發病的時候,他可以把家裡的電器都砸掉,但是唯獨不會砸電腦,因為那是他學習外語和看原聲電影需要用的。
十年裡,在不發病的時候,他自學了英語、德語、日語,看完了浙江圖書館幾乎所有的外文小說。
疾病折磨了肉體,但是熱愛卻給了我們無窮的勇氣,在無數個黑夜去靠近光明。
熱愛也許只是一束微弱的光,但是我們在跌入困境的時候,它卻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把我們帶到太陽照耀的地方。
如今,納什博士的均衡論仍然在經濟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也許,博士的成就我們一般人很難企及,但納什博士的人生之路,是卻給了你我很多的指引。
人生的路上排出雜念,不必在乎他人的指指點點,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即使在谷底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為堅持才能逆風翻盤。
相信自己一定行,你就是最棒的。
解決生活的困頓,熱愛是一劑良藥,能療愈你我。
願你我都能做自己的擺渡人,靠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