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寫了5萬多首詩,雖說文采一般,但是卻有一大半都在歌頌百姓。
但是乾隆真的就體諒老百姓了嗎?
在民間的傳說中,一個「乾隆在路邊吃瓜」的故事流傳下來,讓人們看到乾隆最真實的一面。
乾隆在民間微服私訪的時候,就在路邊的瓜地里吃瓜,吃的時候還連連夸贊瓜甜,剛走出百米就要下令處死瓜農。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乾隆曾經六下江南,到每年的夏天,因為特別悶熱,于是乾隆就會時常帶著幾個人去體察民情。
既然是「微服私訪」,自然是沒有很大的排場,只是帶了幾個貼身侍衛,連宮女都沒帶,所以在外人眼里看起來,他不過是個普通的有錢人家。
這一天,乾隆走在一個鄉間小路上,沒有御駕的馬車,更沒有打傘的宮女,走了沒一會就覺得口渴難耐。
這時候剛好是最炎熱的酷暑時期,即使穿著單薄,也免不了讓人汗流浹背,好在,他們走了沒一會就看到前面有一片綠油油的瓜地。
乾隆一行人走到瓜地旁邊,尋了一下四周就發現不遠處有個瓜棚,他們走進一看,一個瓜農正在愜意的睡覺。
在侍衛的眼中,見到天子肯定是要行禮的,他們當即就想去把瓜農叫醒,不過隨后乾隆就攔住了他們。
現在他是微服私訪,不到萬不得已不想暴露身份,乾隆尋了個陰涼地坐下,靜靜等待著瓜農醒來。
瓜農一陣熟睡后很快就伸了個懶腰清醒了,等他睜開眼睛一看,眼前一堆人頓時嚇得他一激靈,隨后便問這些人的來意。
乾隆雖然此刻已經大汗淋漓,但是還是保持著風度,
他彬彬有禮地告訴瓜農自己從這里路過,想要討個瓜解解渴。
瓜農見這些人雖然穿著華麗,看起來像是有錢人家,但是卻還耐心等自己睡醒,這頓時讓他心中有了很多好感。
想到這里,瓜農心中也有數了,他連連答應,隨后就去瓜地里挑了一個大西瓜,拿來給這一行人切開。
乾隆一邊吃,一邊贊嘆瓜甜,就在幾人吃瓜的過程中,他借機與瓜農攀談起來。
瓜農雖然看起來穿著簡陋,飽經滄桑,應該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但是讓乾隆意外的是,瓜農竟然能夠侃侃而談。
他從風俗民情聊到官場,對當前的局勢還能分析地透徹,就連朝中的優點、陋習他都能說出一二。
這樣獨特的見地是很多科考中的學子都沒有的,乾隆眼見瓜農滿腹才學,頓時起了愛才之心,隨后他便有意無意地問瓜農:
「為何沒想過入仕為官呢?」
問完以后,還列舉了很多為官的好處,原本以為瓜農會動心,誰知瓜農的反應讓他很意外。
如果這一趟微服私訪能為朝堂尋得一位好官員,那麼必定會在民間傳為佳話。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乾隆信心滿滿地等待瓜農的回應的時候,誰知道瓜農卻堅定地拒絕了。
他表示,如今官場中爾虞我詐,雖然俸祿優厚,但是并不適合農民,末了他還說道,自己更想當一個自由的農民。
聽到瓜農拒絕了,乾隆心中有些不快,但是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繼續吃瓜。
但是就在他專心吃瓜的時候,瓜農突然說道:「這個瓜可不是這樣吃的。」
乾隆聽到這話不明所以,示意瓜農繼續說下去。
只見瓜農指著手上的瓜說道:「這瓜啊,中心才是最甜的,如果你從中間開始吃,吃到邊緣就會越來越沒味道。」
「你要從邊緣慢慢向中心吃,這樣吃起來就會越來越甜,這是先苦后甜,人生不也是這樣的道理嗎?」
乾隆聽著瓜農的話頓時恍然大悟,連連稱贊「妙哉」,他按照瓜農的說法從邊緣開始吃,果然是越吃越甜。
吃到高興之時,乾隆再次邀請瓜農再次入朝為官,瓜農再次拒絕了,最終乾隆無奈,吃完了瓜就帶著侍衛走了。
但是乾隆在路上卻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乾隆登基的時候,是接手康熙與雍正兩代帝王運營后的王朝,此時的清朝的確百姓安居樂業,但是這并不是乾隆的功勞。
乾隆為人喜愛奢華,除了吃穿住行,平常還喜歡四處去游玩,名義上叫「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實際上卻是為了吃喝玩樂。
瓜農說的話在他耳邊久久回蕩,他就越想越覺得瓜農話中有話,這豈不是在教育自己不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嗎?
這個人膽敢冒犯,堅決不能留!
想到這里,乾隆立即吩咐侍衛去把瓜農給殺掉。
乾隆原本以為瓜農沒有防備,況且自己也沒走出多遠,侍衛肯定能完成任務的,但是誰知,當侍衛跑回去的時候,卻發現瓜地里早已沒了瓜農的身影。
侍衛無奈只能回來如實跟乾隆回稟,乾隆懊惱自己沒有早些下令,也只能離開了。
這是一個民間傳說的故事,并沒有出現在正史中,當時的瓜農為什麼能那麼快就消失了,最大的一個可能性就是瓜農已經察覺了他們的身份。
在他們走后回味過來發現自己鋒芒畢露,還說了不該說的話,如果對方是帝王,一定會返回頭來殺死自己。
況且世人都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不管他是不是帝王,恐怕自己都有生命危險了,明白了這一點,這才趕緊離去。
乾隆在位時期創造了一個盛世,平常他還是個勤政愛民,厲行節儉的皇帝,但是事實真的是表面上看到的這樣嗎?瓜農究竟說得對不對呢?
「吃瓜」的故事只是民間傳出來的其中一個,如果是他想要殺死瓜農是出于帝王的敏銳,但是乾隆南巡的路程中,更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是否真的「厲行節儉、勤政愛民」。
在人們的印象中,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巡視河工、了解地方的吏治民情。
但是事實上,乾隆六次南巡,
其中四次都帶了皇后跟眾多妃嬪,并且每次下江南,他都興師動眾,光是隨行的侍衛官員都有2500多人。
除此之外,還有船隊一千多艘,首尾相連,除了這些人員安排之外,在他出巡之前,都會有專人去沿途勘察,修橋鋪路,準備好各地方的接待。
只要是乾隆所過之處,地方的大大小小官員都要穿好官服去迎駕,所有的一切接待用品都是頂級奢侈物,鋪張浪費程度可見一斑。
往返的路途長達6千里,在路上光是使用的馬匹都要超過5千。
這5千的馬匹還只是拉人,皇帝妃子要使用的物品眾多,更何況還有數千跟隨者的行李物品,所以除了馬匹,還有幾百輛騾車、幾百匹駱駝。
但是這還不算完,沿途還要不斷地征用河兵修筑工事,以保證皇帝的順利出行,而這具體的人數已經無法計算了。
根據粗略估算,除開衣食住行,乾隆南巡所花費的費用算下來要超過2千多萬兩銀子。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能換800文銅錢,而一斤豬肉就要40文銅錢了,很多百姓一年到頭都買不了一斤豬肉吃,一些窮苦人家一兩銀子已經是全家一年的花銷。
在康乾盛世時期,已經是安居樂業,人口大力增長,但是這時候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不過3千萬兩。
去掉一年大約一千萬多兩的花銷,實際上國庫一年的進賬也才一千多萬兩!
乾隆的南巡真的是在興修河道,造福百姓嗎?其實真的不見得。
乾隆晚年時期曾經說過這麼一番話:
「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大意是說,乾隆在位期間認為自己沒做過失德的事,只有下江南的時候勞民傷財,要是下一任皇帝南巡,你們一定要阻止。
乾隆晚年時期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也不是無可救藥。
乾隆在后世之中的風評普遍偏差,但是客觀來說,他也不是個昏君,他在位時期的確喜愛奢侈,但是同時在他繼位初期,也確實實行了一些積極的舉措。
比如減輕百姓負擔,寬仁治理,維護朝堂的穩定發展,促進了整個康乾盛世。
其實乾隆應該是歷史上最順風順水的帝王之一了,縱觀歷朝歷代,哪個皇帝多多少少沒經歷過叛亂、奪嫡之類的事情發生。
但是乾隆作為康熙指定的繼位人選,他比雍正幸福太多,沒有體會過皇權被威脅的滋味,就連外戚專權的事都沒遇上。
但是盡管這樣,整個清朝還是在他的帶領下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乾隆毫無疑問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但是同時又不能說他是個昏君,關于乾隆的功過至今都褒貶不一,那麼你覺得,乾隆是個怎樣的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