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在某鄉鎮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來源于網絡)
一個年輕人在30歲的時候,被提拔為副鎮長,實職副科,前途很是光明。
得到提拔的年輕人,很是積極上進,一邊努力踏實干工作,一邊憧憬著自己的美好未來。
在副鎮長的崗位上工作了5年后,他進入鎮黨委班子,成為了鎮黨委委員兼副鎮長。你說得到提拔了沒有,肯定得到了提拔,進入了鎮黨委班子,擁有了參與重大決策的權利。這時候,他35歲了,仍舊感覺未來可期。
又過了3年,他再次得到提拔,由普通的鎮黨委委員提升為鎮黨委副書記。黨委副書記的排名肯定在普通黨委委員前面,畢竟開會的座次都要往前排一排。這時候,他38歲了,雖然仍舊是副科,但他覺得距離正科已經不遠了。
又過了3年,當他41歲的時候,他本想著走上鎮長的崗位,提拔為正科已經板上釘釘。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縣直機關的某局長空降為鎮長,而他卻從小鄉鎮的副書記「提拔」為大鄉鎮的副書記。
他本想鬧鬧情緒,可上級領導卻說你也「進步」了啊,機會不遠了,只要卯著勁兒好好干,大鄉鎮的黨委副書記肯定優先接任鎮長,解決正科的問題也不在話下。
在大鄉鎮黨委副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4年,他果然又進步了。
他離開鄉鎮,調到了縣直機關某重要局任副局長,雖然還是副科,雖然沒有實質性進步,但任縣直機關重要局的副局長,肯定距離正科更進一步,而且還進城了。這時候,他已經45歲了,雖心有埋怨,但好像還是有未來的。
由于他調任的局是大局,他調入的時候,他還不是局黨組成員,干了2年以后,他躋身局黨組,任局黨組成員兼副局長,距離權力核心越來越近了。這時候,他已經47歲了。
又過了5年,他熬成了局里的「二把手」,負責組織人事工作。這時候,他52歲了。
後來,新政策來了,隨著職級并行的推進,56歲的時候,他再次晉升,成為二級主任科員。
但因為晉升,他之前副局長和局黨組成員的頭銜沒有了,成為了一名職級工作人員。
再後來,在他59歲的時候,他晉升為一級主任科員。又過了一年,60歲的他退休了。
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可能有的人會說,看似一直在進步,但實際上每次進步的幅度都太小了,以致于熬了那麼多年,都還在崗位上「鍛煉」,明明距離正科崗位一步之遙,卻遲遲跨不出這一步。
其實,這種現象在體制內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操作手法,不給予大的提升,只給小的流動。你看這樣做,上級領導基本上沒有付出什麼實質性的資源,卻讓這個年輕有為的副鎮長,從30歲開始一直努力工作了很久。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為什麼一個年輕有為的副鎮長,終其一生在其60歲的時候,以一級主任科員的身份退了休?
你說,他在35歲的時候,直接提拔為鎮長,他能不能干,即便剛上任不夠穩妥,那鍛煉幾年肯定問題不大;
你說,他在38歲的時候,提拔為鎮長,他能不能干,大機率也是可以的,這時候完全可以勝任;
你說,他在41歲的時候,提拔為鎮長,他能不能干,肯定能干,他已經在鄉鎮崗位上鍛煉了10多年了;
你說,他在45歲的時候,提拔為鎮長,他能不能干,完全能干,大小鄉鎮都干過了,沒有丁點問題;
你說,他在47歲的時候,提拔為鎮長或局長,他能不能干,不可能不能干,他副科已經干了快20年了;
你說,他在52對的時候,解決正科的問題,應不應該,當然應該,因為他已經埋頭苦干了30多年了;
……
其實,這個體制人的每次「進步」,都不是真的「進步」,更像是一種「安慰」——雖然沒有解決正科的問題,但是你也進步了啊,組織依舊在培養了,你應該好好工作,而不是撂挑子鬧情緒。
正科這個「餅」,畫得實在是好,一畫就是30多年。
在體制內工作,所謂的「曲線流動」不僅可以盤活干部隊伍,也可以蹲苗夯實干部的綜合能力,但是像故事中的這個人卻不是真正的「曲線流動」,而不是某些領導的安慰策略,因為很多流動,看似是在「培養」,實際上根本起不到鍛煉能力的現實意義。
這也說明,這個人起碼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看透體制內的晉升規律,為什麼領導總給他安慰,因為領導把提拔晉升的機會給了別人。很多時候,他都可以直接提拔,但為什麼沒有提拔,還在流動,就是上面的領導不愿意給機會,以流動來進行安慰。
體制內的提拔晉升,一定是領導想提拔你,想提你上去,你才發展迅速、進步飛快。
再說了,只要領導想培養你提拔你,那他就會給予你支持更會為你創造機會。這時候,你不僅試錯成本高,還更容易干出工作成績,你有了工作成績,那領導提拔你豈不是合情合理,誰也說不了什麼閑話。
這啟示我們,在體制內工作,還是要洞悉深層規律,必要的時候還要了解某些套路。如果看不透,那就很有可能像故事中的這個人一樣,一直進步,但卻沒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