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來了一名女子,大約五十多歲,面容憔悴。日子的艱辛和內心的痛苦已全部寫上她的臉龐。
剛一落座,她的淚水就溢出眼眶。
她說她沒想到自己傾盡全力的付出,最后兒子自盡了,丈夫跟別的女人走了,自己的家徹底沒了,她說她現在整夜整夜睡不著,她想死,可又心有不甘,她想不通這是為什麼?
她二十五歲結婚,但一直懷不上孩子,在她快要失望的三十歲,她迎來了孩子。經過十個月小心翼翼的孕期保護,她終于生下一個大胖小子。
她欣喜若狂,對兒子愛護有加,好吃好喝好衣服,反正她把家庭所有的收入,都投資在這個兒子的身上。
到兒子上幼兒園的年齡,她為孩子選了市里最好幼兒園,哪怕路途有點遠,她也不辭辛苦接送。
她想要好好培養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兒子上小學,她又千方百計為兒子找了重點小學,從此,她全副身心撲在孩子身上。每天晚上,她都陪在兒子身邊,督促兒子學習,對兒子的作業,不管老師有沒有要求,她都仔細檢查,并對錯題進行耐心講解。
同時,她自己還找了其它練習題,要兒子加強訓練。
兒子雖心有不愿,但不敢對她表達。因為她一直陪在身邊,不看電視也不刷手機,就只盯著自己。
兒子終于不負她的期望,學習成績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國中順利考上重點中學。
兒子進入國中,她更不敢怠慢,時時刻刻盯著孩子學習,不少孩子到了國中已經出現青春叛逆,但她的兒子不會,依然很聽她的話,乖巧學習,成績依舊在學校里領跑。
國中畢業,兒子毫無懸念考進重點高中,當時那所重點學校的學生既可以寄宿,也可以走讀,她毫不猶豫為兒子選擇了走讀。
她放心不下兒子,怕兒子寄宿在學校生活條件會下降,學習也可能受其他同學影響。她繼續每天接送兒子,回到家就坐在兒子身邊看著兒子學習,為他收拾整理課本和作業本,還買來了各式各樣的試題,對兒子進行考試。兒子的學習基本上是先完成老師要求的,再按她的安排進行。
兒子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空隙,由她操控的讀書「機器人」。
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是一個十分到位的陪讀媽媽。
兒子繼續如她所愿,考上一所985重點大學,但大學二年,她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再次來到兒子身邊陪讀,因為兒子第一學年學業掛了三科。
一路成績優秀的兒子,到了大學后,卻不會主動學習,也不知道該怎樣學習,畢竟大學的學習依靠的是學生的自我學習力,跟初、高中的學習有很大的差別,沒有很多的作業,沒有母親的督促和安排,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去知識的海洋遨游,而有了新手機,新電腦,他仿佛才開始正視世界,他不知不覺沉入網絡,沉入游戲,把專業學習徹底拋之腦后。
老師說他,同學幫他,父母罵他,他均無法入腦。他的青春叛逆期,在進入大學之后出現了。
她難以接受,到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要求兒子走讀,兒子開始不同意,她以死相逼才終于讓兒子同意。
面對這樣的兒子,陪讀,成了她心中的使命。
兒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在她的嚴格看管下完成學業,如今來到兒子的身邊,捆綁又成了她慣性的做法,可兒子終究已長大成人,并且有了更多的誘惑,遲到的叛逆讓兒子更加叛逆,不管她怎樣苦口婆心,怎樣發飆,他都不再聽她的話,跟她對著干。
她再也控制不了兒子,急躁,焦慮等情緒噴涌而出。
小小的出租屋,雞飛狗跳,滿地狼藉。
她陪讀近一年毫無效果,兒子掛科的情況更加嚴重,并且母子互相憎恨,關系糟糕得近乎敵對。
她常常煮好飯,但兒子回來也不跟她一起吃,兩人只要一人開口,就猶如引爆了炸藥包,屋里必定硝煙彌漫,吵、鬧、哭,各種手段她都用上,還是喚不回曾經聽話的兒子。
一次大吵,兒子跳上窗戶,并拋出狠話:「你再逼我,我就從這里跳下去。
」她沒有引起警惕,反而激他:「你有膽量你跳呀!你這樣活著還真不如死了。」她話剛說完,兒子就跳了下去。
她驚呼一聲,跌跌撞撞跑到樓下,可兒子已停止呼吸,她追悔莫及,但兒子再也無法睜開眼睛。
處理完兒子的喪事,她還在深深的悲痛中,她的丈夫卻告訴她:「我們失婚吧,在你不在我身邊的日子,我已經愛上別人。」
她整個人崩潰了,連責罵丈夫的力氣都沒有。
十年的陪讀,耗盡了她的時間和精力,最后兒子走了,丈夫沒了。
陪讀的父母,從來只有艱辛,沒有自我,沒有快樂。
在網上看過陪讀媽媽的留言:「蓬頭垢面卻又無比慌亂」、「深夜里偷偷落淚,但不敢出聲」、「疲憊不堪的背后是藏著無盡的疼愛和希望,總是想給他最好的,有時候火候沒調好招來他的誤解和怨懟……」都是滿滿的心酸和難受。
孩子讀書需要陪讀嗎?其實陪讀有幾大弊端,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首先,陪讀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不僅生活無法獨立,連同學習也無法獨立。他們可能習慣一切都聽從陪讀家長的安排,一旦沒人安排和督促,就會失去目標、失去動力,人生出現很大落差,從曾經的所謂「優秀」跌落成「差生」。
其次,陪讀會使親子關系緊張。
孩子隨著年齡長大,必然想要脫離父母的管控,擁有更多的獨立空間。父母陪讀,客觀上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是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信任,對孩子存在過高的期望。這些跟孩子的需求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現實中大部分陪讀父母都跟孩子的關系處理不好。
再者,還有影響夫妻關系,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極端行為,或者患上心理疾病等一系列問題。
愿想陪讀的父母,和正在陪讀的父母有所覺醒,盡量不選擇陪讀,或者理性陪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