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主流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大概意思就是未來20年的高層住宅可能會淪為「貧民窟」。
一直以來,高層住宅的魅力在于它能讓人享受到開闊的視野、舒適的通風、明亮的采光等優點。
但是,高層住宅真的有那麼好嗎?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從高層搬到低層呢?
.01
樓層越高,公攤越大
很多人都會認為一棟住宅樓的總樓層越高,總的住戶就越多,公攤面積應該越小才對,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
① 電梯的數量和大小
層數越高,居住的人就越多,住戶對電梯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樓層越高就需要配備越多的電梯,有些甚至連電梯大小都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高層住宅的公攤面積增加。
比如說,一般情況下6層以上11層以下的多層,只需配建一部電梯;12-24層的小高層住宅則需要配建2部電梯;24層以上的高層住宅,通常需要3部電梯來滿足住戶的需求,或者2部容量會大一些的電梯,當然所占面積也會更大。
另外,電梯每增加1部,每層也會相應地增加一部分的過道,進一步加大了購房者的公攤面積。
② 消防通道面積增加
高層住宅樓的樓層越高,住戶越多,一旦發生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需要逃離的人就更多,所以開發商在建設時必然會增加安全通道的寬度,這同時又會增加一定的走廊面積,公攤面積和住戶所要承擔的公攤系數也會隨之增加。
③ 承重墻體投影面積大
高層住宅的整體高度較高,墻體通常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所以一般高層住宅樓的墻體也是會比普通多層或者小高層的墻體厚,因為在計算公攤面積時,墻體投影面積的一般也會被計入,所以進一步拉大了高層和其他住宅之間的公攤系數差距。
.02
發生火災,救援難度高
房子建得越高,風險也就越大,特別是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情況下。尤其是火災,對于住在高層的住戶來說,火災簡直就是噩夢,一旦低樓層著火,由下而上,遭殃的就是高樓層。
2017年倫敦高層住宅發生火災,79人遇難
據報道,2017年發生在倫敦的一場大火,從4層起火燒到24層僅用了15分鐘時間,最后整棟大樓被燒成了空架子,太可怕了。
高層火勢蔓延非常快,樓層結構復雜、人員密集,而且現在大部分的消防設備,15樓以上的大火,撲救難度大,所以高層,尤其是30層以上的住戶,萬一發生火災,別太指望有人來救你,冷靜對待,自己想辦法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據統計,近10年全國發生高層建筑火災3萬余起,直接損失,間接損失無法估量,如果說高層火災、地震、停電等是小機率事件,但高層住宅面臨一個終極且無解的問題是房屋壽命和老化問題。
.03
配套設施老化,電梯故障率高
不少購房者覺得買高樓層高端大氣,非常有面,開放商為了利益,也把房子越建越高,如果條件允許恨不得都建到天上去。殊不知如今看著光鮮亮麗的高層住宅,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被嫌棄、被拋棄,最后逐漸淪為貧民窟,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房子居住10年-15年以后,各種問題就會不斷暴露,比如:
① 電梯老化問題:
電梯一般壽命就15-20年,維護再好,壽命也會終結,必然面臨更換,一部電梯要幾十萬,一個小區可能有幾十部電梯,更換費用誰出、如何分攤,這將是個扯皮的事情。
② 管線管道老化問題:
內部管線管道30-50年的壽命也就到頭了,而且有些設施根本無法維修,只能更換,可換談何容易,施工難、成本又太高,指望物業,是不可能的,維修基金根本不夠,如今很多80年代的老房子,讓物業掃個垃圾、開個門都是愛答不理。
③ 拆遷成本高,沒有未來:
高層容積率高、拆遷價值低,基本無利可圖,開放商可不傻,這樣的房子破敗了,根本不會有開發商愿意拆,他們寧愿到郊區開發,也不會愿意拆市里的老高破住宅,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人幻想拆遷,就太「天真無邪了」。
.04
容積率高,居住舒適性差
現在城市土地資源比較稀缺,很多開發商為了節約建房成本,在不斷建設高層住宅的同時,樓間距也是越來越窄,造成現在高層住宅小區的容積率極高。
我們知道一個小區的容積率和其居住舒適度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說容積率越高的小區,居住舒適度越低。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容積率高的小區,樓間距非常的窄,本來高層的優勢是視野、通風、采光好,但由于樓間距非常的窄導致很多低樓層的視野、通風、采光變得非常地差,失去了高層的優勢。
另一方面容積率高的小區,很多公共設施都不夠用,也會造成這些公共設施使用頻率增加,老化速度加快。除了公共設施不夠用以外,很多公共資源也不夠用,例如很多容積率高的小區停車困難,很多公共區域也不夠用,平時想散個步打個球可能都找不到地方。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