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人」一位侍衛騎馬飛奔,就在劊子手就要斬殺面前的這個犯人的時候,卻傳來這樣的消息,而這戲劇化的一幕也多次在電視劇中上演。
那麼這位要求奉命前來解救犯人的人所為何事?原來是因為李世民曾看到這個囚犯脖子上有個「勝」字,而這個「勝」字又代表著什麼?
為何李世民在看到這個犯人身上有個「勝」字,就免除了這個囚犯的死罪?甚至還將他給放了?
唐朝無疑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絢麗的一頁篇章,而作為唐朝第二位皇帝的李世民,也一直飽受贊譽,但唯一詬病的就是他的皇位來的并非名正言順,所以這也成為他的一個心結。
因此他坐在皇位上,便想為世人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好事,一方面是減少他的罪惡感,另一方面也確實想做一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達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呈現繁華的大唐盛世之景。
足以見得李世民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受到百姓的愛戴和追捧,是一位令人稱贊的好皇帝,也是一名仁君。
但是在這背后,李世民也有殺錯人的時候,貞觀二年,李世民任命盧祖尚為交州刺史,而盧祖尚則擔心交州這個地方偏遠,流寇多,當地肯定混亂不堪,于是拒絕了此番任命。
李世民曾多次勸說盧祖尚,但是盧祖尚就是不肯領旨赴任,于是李世民一氣之下,便將盧祖尚斬首。
但是當李世民消氣后,也發現自己太過殘暴,雖然盧祖尚不肯赴任是因為交州環境惡劣,再加上賊寇眾多,性命堪憂,但作為皇帝的他一氣之下將人殺了,逼人上任確實也是太過武斷。
所以從這件事情過后,李世民便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妥當之處,如果一怒之下就將朝廷重臣斬殺,那麼底下的人知道的是皇帝在以儆效尤,不知道的還以為李世民就是一個暴君。
所以為了他的名聲著想,也為了不再濫殺無辜,便找到魏征、房玄齡等人,對其說道:「如果我要是還在朝堂上殺人,你們應該對我多加勸阻。」
其實要說起李世民要殺人的時候,難道底下的大臣們沒有勸諫嗎?底下的大臣勸了,但奈何李世民脾氣大,一怒之下對于其他官員的話自然也聽不進去。
因此勸了也是白勸,畢竟李世民是皇帝,他的話誰敢不聽?底下的大臣也是有苦難言,勸了沒勸住也是備受責怪。
因此李世民在貞觀五年的時候,定下了一個律法,那就是在「斬立決」的時候,需要進行五次復議。
他也明白底下的大臣勸不住自己,所以才定下一個法律,就是在自己要殺人的時候,在兩天之內要復議5次,才可以行刑。
但要說起李世民是因為盧祖尚才提出這一律法的嗎?其實并不是,而是在此之后,另一個人的出現,才改變了李世民的想法。
此人就是張蘊古,此人博學多識,而且記憶力非常好,尤其擅長律法,便被李世民任命為大理寺丞。
在唐朝時期,大理寺則掌管著刑獄案件審理,而大理寺丞更是負責天下重大案件,所以能夠擔當大理寺丞的人都是能夠將律法熟記于心的人。
而張蘊古能夠被李世民任命為大理寺丞,足以見得他非常有能力,但就是這樣一個銘記律法的人,又是如何得罪李世民的?難道張蘊古還能知法犯法?
原來當時大理寺正在處理一起「謀逆案」而其中有一個叫做李好德的人,經常說一些狂妄自大的話,因此被人舉報,此人有「謀反」的嫌疑。
便將其送到了大理寺,交由大理寺審理,而張蘊古在審理此案的時候,只是以「此人神志不清,有精神疾病,因為病情嚴重才會胡言亂語」為由,赦免其死罪。
後來這一案件在復核的過程中,也確實查清楚了,李好德確實患病,但李世民卻認為張蘊古審判有誤,而是直接下旨放了李好德。
但是事情僅過去一天,就發現這一情況并不屬實,原來據查明,李好德有一個哥哥叫做李厚德,是相州刺史,而張蘊古恰好是相州人。
因此張蘊古放過李好德是出于私情,并非秉公處理,只是賣李厚德一個人情,而在當時,就是為了避免官員徇私情,所以一般不會讓其在家鄉本地做官,而是調往其他地方。
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中的人能夠得到官府的照料,只能和家鄉的父母官搞好關系,而張蘊古這件事情暴露后,有人便認為其徇私舞弊。
李世民認為張蘊古是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卻沒想到他卻帶頭徇私舞弊,于是一怒之下便將張蘊古斬殺。
後來在復查這件案件中,李好德也確實有病,所以張蘊古的行為也罪不至死,但是李世民卻因為憤怒將其斬殺,便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了後來「斬立決」五次復議律法的出現,就是為了避免再殺人。
正是因為這一律法的出現,貞觀年間被判處死刑的人才少之又少,由此可見李世民能夠做到一位仁君,并非他不殺人,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缺點。
便想盡辦法彌補這一缺點,這才避免那些罪不至死的人被殺,而其中有一囚犯脖子上刻著「勝」字也是如此。
這名囚犯叫做劉恭,而他脖子上因為有塊胎記顯得與眾不同,後來隨著慢慢的長大,而這個胎記也越來越像「勝」字,并非刻意為之。
據他所言,是他的父母希望他有天能夠勝過所有人,有出息,但是這句話被有心人聽到,便將其告到了知府,認為劉恭有謀反之心。
畢竟勝過天下所有人,不就是要將皇帝也比下去嗎?于是劉恭便被判為「斬立決」,但是李世民卻在看到劉恭脖子上的「勝」字后,再看過案件之后,便讓人將他放了。
其實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全看運氣,就是因為劉恭遇到了李世民這一仁君,才能免于死罪,按照李世民的話說,若是上天注定的,他也阻攔不了,所以殺與不殺沒有任何意義。
從上面的事件看來,李世民能夠成為一名仁君,更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缺點,能夠反思,避免錯殺亂殺無辜之人,還有一顆寬宏大量的心,所以貞觀年間的犯人才非常少。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