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八年(1635年),明朝五省總督洪承疇督師東下,圍剿中原義軍。當時義軍13家72營首領齊聚滎陽,共商對敵之策,史稱「滎陽大會」。闖王高迎祥部將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之策,群雄依計行事。
十三家義軍首領,當時籍籍無名。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闖、獻終于顛覆明朝萬里江山,然而諸位首領同途殊歸,結局迥異不同。有人死于官軍之手,有人死于內訌,有人死于清軍之手,鮮有善終者。
高迎祥是陜西安塞人,善騎射,膂力過人。以販馬為業,聚眾起事,自稱闖王。渡黃河,進入河南,湖北、四川、陜西,參加滎陽大會。為十三家七十二營之盟主,率義軍東征安徽,破鳳陽,毀皇陵。1636年,高迎祥率部出漢中,攻西安,于黑水峪遭陜西巡撫孫傳庭伏擊,兵敗被俘,押至京師凌遲處死,終年46歲。余部推其外甥李自成為闖王,最終攻陷北京,逼使崇禎帝自縊。
張獻忠是陜西延邊人,黃面長身虎頷。少讀書,后棄文從軍,犯罪當斬。主將奇其相貌,予以免死而除名。從王嘉胤、王自用起義。高迎祥遇害,各路義軍遭重創,張獻忠詐降明將熊文燦,以武力割據谷城一帶。后與羅汝才、馬守應再次起事,縱橫馳騁,以走致敵,轉戰數省,出奇制勝,攻占武昌,建號大西,設六部五軍。揮師入川,占據成都,自稱大西皇帝。1646年,清軍南下攻打四川,張獻忠率軍拒敵,于西充鳳凰山中箭陣亡,時年42歲。
羅汝才是陜西延安人,為人狡詐多智計,反復無常,外號「曹操」,位列十三家義軍。1638年,詐降明將熊文燦,擁兵鄖陽、均州一帶,與谷城張獻忠遙為聲援。
次年二人重舉義旗,再次起兵。羅汝才于巫山、夔州被秦良玉擊敗,于馬家寨、譚家坪遭受重創。因與張獻忠不和,遂北上與闖王會師,一時聲勢浩蕩,稱「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1642年,因為明軍反間挑撥,闖王李自成以私通左良玉之罪,將羅汝才、賀一龍二人一并處死。
賀一龍綽號「革里眼」,早年聚眾起義,參加滎陽大會,位列明末十三家義軍,擔負南御四川、湖廣之明軍。于闖、獻蟄伏之時,流竄鄂、皖邊境英、霍山區,與馬守應、藺養成、賀錦、劉希堯合軍,組成「回革五營」,弛騁兩河南北、湖廣,兵鋒甚盛,成為義軍諸軍之首。闖王李自成席卷河南,賀一龍、賀錦率部會師,投靠闖王,因義軍內訌,與羅汝才俱為闖王誅殺。
藺養成是陜西延安人,綽號「混世王」。明末十三家義軍、「回革五營」之一。后率部歸附闖王,義軍內訌,闖王誅殺羅汝才、賀一龍,藺守成、馬守應皆懾服不敢妄動。后分領賀一龍一部,鎮夷陵,未幾為闖王襲殺。
賀錦綽號「左金王」,早年揭竿而起,參加滎陽大會,位列十三家義軍。與馬守應等合軍,組成「回革五營」,麾下善戰者數萬兵鋒直指南京。后北上河南歸附闖王。義軍內訌,賀錦支持闖王,并受重用,任制將軍,位居諸將之右。1645年,賀錦率部征戰甘肅、青海,克甘州、攻西寧,為土司伏擊身亡,所部由辛思忠統領。
李萬慶是陜西延安人,綽號射塌天。早年從張獻忠、羅汝才起事,位列十三家義軍。轉戰河南、湖廣、陜西。1639年被左良玉擊敗,遂降于內鄉,拜副總兵。1642年,闖王破襄城,俘殺李萬慶。
惠登相是陜西清澗人,綽號「過天星」。活躍于豫楚一帶。1640年遭楊嗣昌圍剿,投降明朝總兵左良玉,成為其部將,1645年病故。
劉希堯綽另改世王」,早年揭竿起義,獨樹一幟,參加滎陽大會,位列十三家義軍。與賀一龍、馬守應合軍為「回革五營」。后北上河南歸附闖王,義軍內訌,劉希堯支持闖王,頗受重用,拜右營制將軍,從征四方。闖王殉難,與高一功聯明抗清。1649年,劉希堯與劉芳亮率軍從梧州北上,屯兵宜章,為清軍突襲,兵敗身死。
馬守應是陜西綏德人,回族,綽號老回回。出身邊兵,率部起義,隸屬王自用三十六營。後來參加滎陽大會,位列十三家義軍。為人多智計,善征戰,轉戰各地,飄忽不定。盤踞霍英山,兵威極盛,張獻忠前后二度隸其麾下。與賀一龍等合軍,號「回革五營」,縱橫皖、豫、鄂三省,其勢力甚至超越闖、獻二雄。後來歸附闖王旗下,義軍內訌,闖王殺羅汝才、賀一龍,馬守應忍辱負重,依舊擔任永輔營英武將軍。闖王北上,奉命留守荊州,獨當方面之重,1644年病逝。
馬進忠是陜西延安人,綽號混十萬。轉戰于洛陽、汝州一帶。1638年,戰敗降左良玉,授副總兵。後來左良玉病逝,其子投降清廷。馬進忠率部投奔明湖廣總督何騰蛟,以功封鄂國公,加太子太傅。先后依附李定國、孫可望。因暗助李定國擊敗孫可望,永歷帝封其為漢陽王,于1658年病逝。
賀國觀綽號改世王,原為張獻忠部將,後來成為十三家義軍首領之一。張獻忠遭左良玉重創,敗走谷城。賀國觀遂同張獻忠一起詐降明朝總督熊文燦,1638年,病故。
王子順綽號「橫天王」,又名「橫天一」,聚眾于陜西起義,活動于洛川、宜川一帶。被明參政洪承疇擊敗。走清澗,攻綏德,圍韓城,與明朝總督楊鶴、巡撫劉廣生交戰,兵敗走西川,活動于保興、蒲津一帶,后被明朝巡撫御史李應期擒殺。
圖片來自網絡!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