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說過,他的武俠故事重在一個「俠」字,而非「武」,所以那些熱衷于討論書中角色強弱關系的讀者,未必真正讀懂了金庸的故事,他想宣揚的并非「強者為尊」,而是俠義精神,在這個前提下,書中的主角自然都應該是「偉光正」的形象。
但若是所有的主角都被賦予了雷同的人設,那故事難免變得索然無味,全是套路化、公式化的劇情,金庸的故事也絕不可能在眾多武俠小說中脫穎而出了。
所以不走尋常路的金庸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塑造出了不少另類主角。
金庸筆下的主角幾乎沒有「一塵不染」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點。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他在習武方面的經歷確實讓人看著無比爽快,有極強的代入感,從無名之輩搖身一變成為絕頂高手,這樣的設定如同爽文一般,很難讓人不喜歡。
(張無忌劇照)
但這家伙優柔寡斷,對待那些貌美的女子,他是個個都愛,卻又要裝專一人設,連金庸自己也在后記中如此評價張無忌:「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于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后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已也不知道。」優柔寡斷即是張無忌的缺點。
不過相對而言,缺點最明顯的主角應該是《天龍八部》中的蕭峰。
蕭大王固然是戰神一般的存在,在整個故事進程中,除了掃地僧之外,其他與蕭峰交手的高手幾乎都被他擊敗了。
但蕭峰雖強,卻也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一旦他進入戰斗狀態,便會變得瘋狂起來,比如聚賢莊大戰時,他就失手將自己的舊友奚長老給殺了,倒不是說奚長老無辜,畢竟他也與蕭峰斷義了,但你想想,此時若是郭靖、張無忌身處聚賢莊,他們會對舊友痛下殺手嗎?
(蕭峰劇照)
不過無論如何,蕭峰到最后也算不上是「淪為反派」,畢竟他仍是那個心系天下蒼生的大俠,而金庸筆下的另一位主角則不同,那角色是徹底墮落了。
《越女劍》一書的主角無疑是越女阿青,在多數人看來,那少女甚至有資格競爭「金庸全書第一高手」這個頭銜,畢竟後來她獨闖越國王宮的舉動著實讓人驚艷。
書中是這麼寫的:「驀地里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
以一人之力挫敗兩千人,金庸全書也沒幾個人能做到這般戰績,可無論她有多強,都無法掩蓋她已墮落的事實。
(西施、范蠡劇照)
最初的阿青不過是個單純的牧羊女,她并沒有什麼「闖蕩江湖」的想法,事實上在那個時代,也壓根不存在「江湖」或「武林」的概念,連阿青的劍法也是在與白猿嬉戲打鬧時無意間悟出來的,甚至她本人都不知道那是一套劍法,畢竟她的兵器不過是一根竹棒而已。
也正因為她的劍法是與白猿一同合創的,那白猿也可以被視為她的師父,然而誰能想到,後來的阿青居然做出了欺師滅祖之事。
越國王宮里,白公公持竹棒殺向范蠡,阿青雖與范蠡也是朋友,她有心保護范蠡也實屬正常,但她萬萬不該將竹棒擊向白公公,并下手那麼狠。
書中是這麼寫的:「阿青將白猿逼退三步,隨即收棒而立。那白猿雙手持棒,身子飛起,挾著一股勁風,向范蠡疾刺過來。范蠡見到這般猛惡的情勢,急忙避讓,青影閃動,阿青已擋在他身前。白猿見一棒將刺到阿青,急忙收捧,阿青乘勢橫棒揮出,【啪☆啪】兩聲輕響,白猿的竹棒已掉在地下。白猿一聲長嘯,躍上樹梢,接連幾個縱躍,已竄出數十丈外,但聽得嘯聲凄厲,漸漸遠去。
山谷間猿嘯回聲,良久不絕。」
表面看,白猿是被阿青打斷了雙臂,其實是被她打碎了心吶,在它看來,自己才是與她朝夕相處的親人,此時阿青卻為了一個外人對付自己,著實可笑。
(白猿劇照)
而阿青則淡淡地說了一句:「白公公斷了兩條手臂,再也不肯來跟我玩了。」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甚至比《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都讓人覺得無腦,就好比你殺了人家全家,卻感嘆一句「哎,我殺了他全家,我們做不成朋友了」,豈不荒謬?故事后期的阿青已經墮落成反派了。
事實上從整個故事架構來看,范蠡才應該是最初設定的反派,當然,他與金庸其他故事中的反派不同,他倒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之事,只是因為他利用了阿青。
范蠡最初接近阿青的目的就是因為阿青的劍法出眾,他目睹那少女在頃刻間將吳國武士的手腕刺破之時,便已經盯上了這少女。
後來的劇情發展也確實是這般,范蠡讓阿青將那越女劍法傳給了越國武士,繼而締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跡。
(阿青劇照)
而到了最后,讀者才發現,范蠡才是笑到最后之人,他雖然得罪了阿青,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懲罰,哪怕那阿青因為嫉妒而有心殺了西施,最終也因西施的美貌而心灰意冷,放棄了「刺殺西施」的想法,反倒是促成了范蠡與西施。
這本書與其叫《越女劍》,倒不如叫《范蠡與西施》,因為從結局來看,其實整本書到頭來不過是以武俠的角度重新詮釋了「三千越甲可吞吳」與「西子捧心」這兩個典故。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