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由交響樂團演奏的《我的夢》,華為2023年秋季發布會正式拉開序幕,沒有過多渲染和介紹此前已經爆火的Mate 60系列手機,也沒有提及大家最關注的麒麟9000S幕后的代工廠。不過, 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場的觀眾口中,以及直播的彈幕上,全部都是振奮人心的「遙遙領先」,是的,厚積薄發,那個令美國人無比頭疼的華為,重新殺回來了。
此前,因為連續受到美國的六輪制裁,華為面臨芯片斷供、系統斷更、銷路被斷的巨大挑戰,在美國舉全國之力的限制與打壓下,華為的終端消費者業務一度近乎腰斬,曾經在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華為手機,也從巔峰時期銷量2.4億台,跌至2022年的3000萬台。要知道,銷量的暴跌,意味著華為在終端領域的收入也面臨銳減,換做其他公司,可能很快就撐不住了,可是,美國還是低估了華為,巨壓之下,華為不但沒有分崩離析,反而向死而生,令美國猝不及防。
在過去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華為在終端業務受限,但也在積極拓展其他業務,比如數字能源、智能全景屋、5.5G應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三年多時間的深耕整頓,相關業務已經成功為華為變現盈利,正是有了新業務的不斷輸血,華為才能及時儲備彈藥,繼續在研發中砥礪前行。
于此同時,此前華為因為一心一意搞研發,以至于旗下專利已經被很多業內公司廣泛應用,卻還沒來得及收取專利費用,而在遭到美國持續制裁后,華為也終于騰出手來,重新整頓了通信專利許可費業務。
華為騰出手來收專利費了
參觀過深圳華為總部的人都知道,華為公司有一面碩大的「專利墻」,上面密密麻麻排滿了華為歷年來所獲得了各種科學專利,作為目前5G通訊的領導者,華為在通訊以及硬件等領域,都保有數量驚人的專利,僅5G一項,華為所持有的專利就占到全世界近15%。
而隨著5G通訊技術的不斷普及,很多華為的專利技術,也被很多業內廠商和電子設備所應用,基于知識產權,這些未同華為簽訂專利交叉協議的廠商,都應該向華為繳納一定的專利授權費用。
早在2019年,華為創始人兼CEO任正非就曾表示,因為華為發展的過快,都還沒來得及收取專利費。而在2019年之后,華為在美國的「特殊關照」下,多項業務受損,資金回籠緊張,這都促使華為不得不加快收取對外專利授權費用。
為此,華為專門針對不同的技術類型,制定了對應的專利費用收取標準,比如,一台采用華為技術的4G手機,華為收取專利費用1.5美分,而5G手機專利授權費用最高為單台2.5美分,相比之下,搭載WIFI 6的設備,每台的專利費標價為0.
5美分。盡管看上去每台設備收取的費用不多,但是考慮到每年全球相關設備的出貨量都數以億計,所以于華為而言,專利費的收取,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據悉,華為在2022年,累計向全球廠商收取了5.6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而隨著華為專利費用收取標準的不斷完善,相關的收費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
當下,華為已經正式向30多家日本大小企業收取專利許可費用,未來還將進一步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收取相關費用,比如東南亞地區。只不過,因為華為近兩年才開始成規模地對外收取專利授權費用,所以在相關地區的業務渠道還未完全鋪開,但隨著日后華為專利許可業務的不斷推進,華為技術收費所帶來的收入勢必會更加可觀。
美企強硬表態,拒付華為10億專利費
就在華為向多家國外企業收取專利授權費之際,美國最大的通信運營商Verizon卻堂而皇之地表示,拒付應向華為繳納的10億美元專利授權費,態度之強硬,令人咋舌。為此,有外國媒體表示,華為開始反客為主了。
要知道,此前一向都是美國企業,動不動就訴訟所謂中國公司侵犯專利,并要求罰款的新聞,比如華為與思科的專利訴訟案等。然而,這次卻反過來,中國企業開始堂堂正正地要求美國企業向中方繳納專利授權費了,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作為全美最大的電信運營商,Verizon在美國乃至加拿大、墨西哥地區都有著相當大的客戶群體,雖說近年來經營不善已呈明日黃花之勢,但10億美元還是完全出得起的。畢竟,在近年的電信運營中,Verizon侵犯了華為13項通信專利,華為要求其為之買單可以說是合情合理,沒有任何辯解的余地。
可是,Verizon在面對華為付款的要求后,干脆就不裝了,直接宣布拒絕支付。至于拒絕付款的理由,都一個字沒給,似乎這家老牌的美國通信巨頭,為了緩解當前運營壓力,直接就把專利費給省了,干脆當起了「老賴」。
不過,對于類似Verizon這樣賴賬的行為,華為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畢竟Verizon身在美國,當下,美國已經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華為也不可能指望美國的法律可以為其討回公道。然而,Verizon公司的這種絲毫沒有商業道德的行為,已經讓美國企業在全世界面前出盡了洋相,這對美國的國家形象,也是一種抹黑。
正如我們之前所講,過去都是美國的高通、谷歌等企業向中企收取專利費,現在中國企業發展起來了,同樣也可以用手上的專利技術變現,外媒對華為「反客為主」收取專利費用也不必驚訝,因為今后,這樣類似的場景勢必將成為常態。